
新馬合作的標誌性項目——柔新經濟特區,預料會在本月簽署正式協議。
兩地商界和許多民眾已在引頸長盼,經濟特區最終會端出什麼「彩色」。
諸多熱烈的討論中,難免談到:
這樣一項宏大計劃提供好處的天平,是否會向其中一方傾斜?
這類疑問的其中一項依據,是人力、租金等費用相對廉宜的柔新經濟特區將把新加坡的低技能職缺給吸走。
不過,不少分析指出,這恰好是新馬兩國的各取所需。畢竟,兩國在經濟方面的取向有所差異。
一方面,新加坡已不再仰賴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另一邊廂,馬來西亞則亟需舒緩當地人才嚴重外流的情況。
在薪金、租金和各種營運成本相對更低的情況下,新加坡企業可選擇將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線遷移至柔新經濟特區。
這對新加坡並非壞事。
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將留在新加坡,確保本地經濟未來能在相關領域集中火力,進一步提高新加坡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性。
就如本地民眾到對岸購物時所體驗到的一樣,便宜是柔新經濟特區的賣點。
柔佛的土地、人力、水電等經營生意的要素,都比新加坡便宜許多。
據《商業時報》報道,一家岸外和海事業公司稱,在柔佛營運的成本能比新加坡少30%至50%,達到回本的時間更快。
柔佛州務大臣翁哈菲茲也聲稱,有數據中心業者曾告訴他,柔佛的營商成本比新加坡低70%。
這些誘因,能讓在新加坡面臨人力等成本高漲而陷入瓶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透過把部分業務或生產線轉移至柔新經濟特區,提高獲利空間,使生意更具持續性。

對新加坡企業來說,當地的人力、土地和水電費用相對廉宜。(聯合早報)
近年來,新加坡的外籍勞工政策持續收緊,例如,海事造船廠的工作準證客工比率頂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將在2026年從目前的77.8%調低至75%,外籍勞工稅也將調高。
這使部分在產業鏈下游的產業,包括傳統製造業等面臨營運挑戰。轉移至柔新經濟特區,在商業上將會是具效益的舉措。
與此同時,新加坡則可把更多資源灌注在產業鏈上游的研發領域。
在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後,新加坡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已有放緩趨勢,幅員也相對有限,為了突破窠臼,就必須將發展重心放在附加價值更高的研發和服務領域。
不過,這也意味著國人必須積極響應提升技能的相關計劃,以應對未來本地勞動市場對高技能人力的需求。
對馬國而言,柔新經濟特區則可作為吸引投資人及外企進駐的重要門面。
新加坡是本區域重要的金融中心,這能幫助更多外資通過本地流入柔新經濟特區。
馬國政府希望能借力柔新經濟特區,在當地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最終解決馬國人才外流嚴重的多年沉疴。

人力和土地成本的提高,使新加坡附加產值較低的產業面臨愈來愈嚴峻的挑戰。(裕廊集團)
最難卻也是最有必要解決的障礙——兩地通關
無論如何,上述新馬雙贏的局面有個必要前提——新柔兩地的通行必須進一步改善,確保人員和貨物流動更便捷通暢。
打個比方,從新山送貨到樟宜的時間和難度,不能和從裕廊到樟宜相差太多。
目前,新柔長堤已是全球最繁忙的陸路關卡,兩個方向的車龍回堵,以及冗長的通關時間時有所聞,一旦柔新經濟特區正式啟動,預計兩國關卡將面臨比現在更大的壓力。
儘管協議尚未簽署,但針對人貨流動這項重中之重的課題,兩國的一些努力已開始有了雛形。
除了2026年底通車的新柔地鐵工程進展良好,新馬兩國也相繼在關卡推出更便捷的掃碼通關措施。
柔佛也從今年1月1日起,將實施多年的周五、周六周休日,改為與新加坡一致的周六、周日。

位於新山市中心的新柔地鐵高架軌道。(聯合早報)
未來,新柔兩地的監管框架、財政獎勵等政策面向,也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以讓經濟特區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去年6月到訪馬國和馬國首相安華會面時曾說,柔新經濟特區能充分發揮新馬的互補性,並認為新馬在柔新經濟特區的合作,應該成為東協各國經濟一體化的模板。
「更大的競爭,是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以外,以及在本區域之外。」
既然是合作項目,共創雙贏是顯而易見的目的。
而雙方妥善的規劃,以及明確且具一致性的政策,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