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中學階段開設的東南亞地區史有何特點?
一提到新加坡歷史教學,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這麼小個地方,有什麼歷史可以教的?不是幾天就學完了嗎?實際上,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初院)階段的歷史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內容豐富,在東南亞地區獨樹一幟。秉持著建立對於「本土,地區與全球發展」的歷史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的教學理念,新加坡中學和初院歷史教育不但包含對新加坡歷史的深入學習,還將新加坡歷史與東南亞史,國際史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本地和區域歷史事件時可以建立不同層級的聯繫。這與新加坡政府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區域和全球視野的教育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尤其與眾不同的是,新加坡歷史教育對東南亞史十分重視,學生在中學一二年級學習新加坡史後,在中學三至四年級和初級學院階段便開始學習世界史和東南亞區域史。在中三文理分科後,東南亞史在歷史課程的占比逐步增加,其中討論問題的深度,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要求遠超科普型教育。
新加坡的東南亞地區史在教什麼?這樣的教學安排有什麼優勢?今天,就讓小編通過自身在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以及新加坡教育部發布的最新版中學和初級學院歷史教學課綱,與大家聊聊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的東南亞史的內容,以及新加坡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教學有什麼特點和優勢。
1.新加坡公立教育制度簡述:
作為長期以來奉行優績主義的國家,新加坡公立教育的分流制度始於1981年。新加坡中學(Secondary School)從1981年開始分流,政府根據學生小六會考的成績,分進6年制直通車,四年制的快捷班和五年制的普通班。特別課程為六年制直通車制,學生從小學畢業直接進入六年制中學。四年制的快捷級(Express Stream)是絕大多數新加坡學生的去向,學生在經過四年的學習後參加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簡稱GCE 『O』 Level)。此外,一小部分成績並不理想的學生將會被分到五年制的普通級(Normal Stream)。中學三年級進行文理分班,學生將首先按照興趣選擇主修文科或理科,再按照成績分難度,除語數英外,每個科目都有全科(Pure)和半科(Combined)之分。
然而,隨著近年來新加坡社會對優績主義的不滿以及舊的分流制度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新加坡政府逐漸開始考慮改革實施多年的分流制度。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了一個重大改革,從2024年起,教育部將用全新的分科制度來全面取代原有的分流制。
從2024年開始,在保留直通車制的基礎上,所有非直通車制中學將實行「科目編班」的體制,取消分流。學子們依然會根據小六會考的成績選學校,但不會再出現「分流」的情況。學生可以根據能力決定所修科目的水平。G1G2為基礎和標準水平,相等於曾經的普通級課程難度,G3為高級水平,相等於快捷級的課程難度,2027年開始中考不再分為「O、N」水準,考生們將參加一樣的全國統一考試,畢業時領取的證書也是相同的。
結束中學學習後,學生會被按照成績分流至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
在分流制度下,大約40%學生進入初級學院,並按照文理科分流。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則基本不在進行文理科學習,而是直接開始學習技術。因此,本文討論的東南亞教育主要集中在四年制的快捷班以及初級學院的文科班。


2. 新加坡中學歷史教學
新加坡中學和初院階段的東南亞地區史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內容豐富。總體來看,新加坡國民中學歷史教育中東南亞史有四個特點:
第一, 歷史教學系統性:中學歷史教育以中一中二的新加坡歷史為起點,逐步延伸至中三中四的二戰前東南亞,再到初級學院的二戰後的東南亞,為學生提供了系統性學習新加坡與東南亞歷史的體系。
第二,歷史教學的深度和批判性:從中學三年級開始,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時,並不是簡單的背牢時間線即可,而是要對歷史事件進行批判性討論,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入思考能力。
第三,是關於與現實的緊密聯繫:新加坡教育部在設計歷史課程時,特彆強調與當前實際問題的相關性。他們精心挑選與東南亞地區當前發生的事件直接相關的課題,並定期更新課程內容。這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時不覺得無聊與脫節,而是能夠真正理解該地區當下發生的事情從何而來。
第四,與全球大趨勢的連接性:新加坡東南亞史教育不僅僅是將東南亞地區當作一個特例學習,而是與世界史同時進行。這使得學生們能夠將東南亞政治經濟發展進程放在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更加能夠理解每個歷史事件與世界趨勢的互動。
小編將分別在四個段落中對這些特點進行詳細論述,以展示新加坡歷史教育在理解東南亞地區史方面的獨特方法和深遠影響。

2.1地區史教學的系統性:
新加坡中學的歷史教育從中一中二開始著重於新加坡的歷史,然後在中三中四階段逐步轉向探索二戰前的東南亞歷史,到了初級學院則深入研究二戰後東南亞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整體來看,這種教育模式內容豐富,各個部分緊密相關,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學習的深度和難度也相應提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以適合他們理解能力的方式,深入學習這一地區複雜且豐富的歷史。
2.1.1中學低年級歷史課程
中一,二年級的新加坡史為必修。學習範圍從古代新加坡,殖民時代,日占時代,建國初期直至2000年。這一階段的歷史教育旨在通過幫助學生理解他們今天所居住的新加坡,以及過去的歷史如何塑造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培養他們的國家認同感。中一中二的新加坡史教育分四個單元展開:

2.1.2中學高年級歷史(中三中四)
中三文理分科後,歷史為選修,並分為半科和全科。半科主要學習世界史。世界史的範圍從一戰結束的凡爾賽條約為起點,橫跨整個20世紀,從二戰開始,二戰結束,美蘇冷戰的開始,韓戰,古巴飛彈危機,越南戰爭到冷戰結束。而選修了全科學生在學習世界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亞史。中三中四的東南亞史的學習範圍以19世紀西方殖民者在各國建立殖民政府開始,二戰後的去殖民化為結束,為以二戰後的東南亞為起點的初級學院歷史教學打下紮實的基礎。中三中四的的地區史教育分兩個大單元展開:

2.1.3初級學院歷史教育
到了初級學院階段,新加坡的歷史教育難度陡增。初級學院階段的歷史教學分為H1,H2和H3。H1為初級,只學習國際史,選課人數較少。H2 為中級,是絕大部分文科生必修科目,選擇人數最多。H3為高級,只有在第一年拿到極其優異成績的學生才可以在第二年學習H2歷史的同時加一門H3歷史。
H2地區史教學以「將過去與現在相連:全球與區域視角」為主題,從國際和區域視角分析20世紀下半葉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發展。初級學院的地區史教育分三個大主題,若干分題展開:
主題一:
民族國家在獨立後的東南亞的形成
重點討論獨立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發展,學生將探究這些年輕國家在建立穩定政府、治理、及構建國家團結和民族國家意識方面所面臨的挑戰。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政府的政策,這一課題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政治穩定的建立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並揭示為何某些國家在實現政治穩定和團結方面更為成功。
分題1:獨立後各國如何保持短期政治穩定?
分題2. 如何建立國家團結和國家認同?
主題 II:獨立後的經濟發展
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主要聚焦於對比獨立後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政策以及成效。學生將學習東南亞政府採取的各種經濟發展方法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除此之外,學生還會討論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背後的原因以及其影響。
分題1.獨立後經濟發展
分題2.亞洲金融危機
主題 III :地區衝突與合作
地區衝突與合作主要聚焦於地區衝突和合作如何塑造東南亞的國家間關係。在此主題中,學生將研究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如何導致地區衝突的,東協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東協在促進地區和平與安全以及經濟合作方面的努力。
分題1:東南亞國家間的衝突和合作
分題2:東協的建立以及影響
通過這樣的教育安排,新加坡中學生不僅能夠全面了解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還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該地區在全球歷史中的重要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以及難度的逐步增加,確保了學生能夠隨著年齡和認知能力的增長而逐步掌握這一悠久而複雜的歷史。這一漸進式教學體系不僅僅呈現了新加坡與東南亞歷史的連續性,也體現了其在全球歷史脈絡中的重要性。
2.2歷史教學的深度和批判性:
新加坡的地區史學習內容和難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深化和擴展。從中學三年級起,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不再僅僅是記憶時間線,而是需要進行批判性的歷史分析。例如,在探討二戰後東南亞去殖民化的原因時,學生不僅需分析二戰的直接影響,還要考量殖民勢力的衰退是否為核心因素,並將戰後的國際局勢納入討論。進入初級學院階段,地區史的學習採用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學生需要引入至少2-3個國家的案例,對比分析不同國家為何採取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國內重大問題的影響。例如,在歷史大綱的主題三,分題2「亞洲金融危機」中,學生被要求分析為何亞洲金融危機對不同國家產生不同影響,並探討這些影響是由於制度性原因還是臨時性原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初級學院階段,教育部不再提供統一教材,而是鼓勵教師和學生基於大綱自行發展觀點和尋找證據,使得每個教師和學生都能編輯自己的教材。教師的教學不再局限於教科書,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各個重大事件的起源和影響。以初級學院歷史大綱主題2下的分題2「如何建立國家團結」為例,大綱允許各校自由選擇國家案例進行學習,並列出了諸如新加坡的寬容型少數民族政策、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優先政策、印尼的壓迫型少數民族政策等供教師和學生選擇。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他們適應大學教育方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批判性思維和深入思考能力要求也體現在地區史的考試形式上。新加坡歷史考試採取作文+材料分析兩種形式。在材料分析部分,學生將會拿到5-7個關於某個事件的一手或二手材料(如訪談,報紙,圖片等),並基於課堂學習的內容對他們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客觀性進行分析和對比。
材料示範(部分):


問題:
a.對比資料 E 和資料 F 提供的證據,說明擴展是否有助於東協成為一個更有效的組織。
b.資料 A-F 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 「東協之路 「為東協提供了良好服務這一論斷?
在作文部分,教育部和老師都不為學生提供作文的標準答案,僅提供不同分數的分級指南,老師在改卷子時將按照分級指南為學生打分。根據教育部分級指南,一篇A級作文應當在整體質量將顯示考生對論點的掌控能力,其回答將始終是分析性或解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或敘述性的。對與分析和題目相關的歷史概念有清晰準確的理解。與分析和題目相關的歷史概念。文章將得到精心選擇的事實材料和觀點,緊緊圍繞主題和論點。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教科書的情況下,學生必須通過結合課堂內容和自己平時的閱讀才能得到高分。
作文題目示範:
2.3. 與現實的關聯性
與現實的關聯性在新加坡教育部發布的歷史教學大綱中得到了顯著體現。在每個主題下,教育部都精心設計,明確指出了學習的每個課題與當前發生事件的直接聯繫。這種教學方法避免了單純依賴書本的教學模式,增強了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生動性。在這種教學框架下,教師不再僅僅是傳授歷史事實,而是成為引導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複雜聯繫的橋樑。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或與現實脫節。相反,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該地區的歷史複雜性,以及如何將歷史知識應用於解讀和理解當前發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