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人曾以「5C」來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
汽車(Car)
公寓(Condominium)
信用卡(Credit card)
現金(Cash)
俱樂部會員證(Club membership)
時至今日,汽車和公寓仍是一些年輕新加坡人用來衡量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標。
《今日報》去年的一項民調就發現,18歲至35歲的新加坡人中,近八成把「擁有一間私宅」視為人生目標之一。
咦,私宅不是比政府組屋貴上好幾倍嗎?年輕人怎麼可能負擔得起?

想買私宅的不只你一個,先拿號碼牌,乖乖等抽籤。(凱德地產)
根據房地產公司ERA產業針對3萬7000名私宅買家展開的最新研究:
在購買私宅的新買家中,26歲至35歲的買家占比從2015年的9%,攀升至2023年的35%。
25歲以下的買家則占3%。在2021年之前,這個年齡層的私宅買家幾乎是不存在的。
辛苦存錢買公寓 只為出租不為自住
23歲的陳敏(譯音)生平第一次購屋,就選擇了一房式的鞋盒公寓單位。
她接受《今日報》訪問時坦言,為了支付20萬元的首期,她過去幾年半工半讀,省吃儉用。除了經營自己的烘焙生意,還要同時兼幾份工作。
「我在學校從不買飲料或零食。為了節省車費,我寧可走路一小時。」
好不容易攢夠了錢,拿到了公寓鑰匙,陳敏卻立即把單位出租,賺取額外收入,自己則繼續跟父母住在組屋。
「新加坡的房價一直上漲,我相信投資私宅是保障額外收入的最佳方法。尤其是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公寓這種資產還是越早獲得越好。」

鞋盒公寓,顧名思義,跟鞋盒一樣小。(海峽時報)
37歲的設計師Roy Ng在七年前買下一房式公寓單位,同樣是為了投資儲蓄。
從小住在組屋的他說,許多預購組屋的興建工程受冠病疫情影響,導致進度落後,等候時間最快也要三四年。
「單身者也要等到35歲才可以申請預購組屋,我當時不想等那麼久。既然沒住過公寓,就買一間來住住看。」
李顯龍總理在2023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將進一步放寬單身者的購屋政策,讓年滿35歲的單身者可以申請任何地段的預購組屋,不限於非成熟組屋區。
儘管如此,他們仍須滿足三大條件:
年滿35歲,月入不超過7000元,只能買二房式組屋單位。
高收入的年輕單身者,由於超出申請預購組屋的收入頂限,只能在公開市場購買組屋,或者轉向私宅市場。

冠病疫情導致預購組屋興建工程延誤,一些年輕買家因此轉向私宅市場。(海峽時報)新加坡年輕人越來越有錢?
本地新私宅項目的平均售價介於160萬元至240萬元。
就是說,家庭月入必須有至少1萬4000元才負擔得起。
星展集團的房地產研究報告指出,購買私宅須支付的首期,相等於21個月至38個月的家庭收入。
這意味著潛在買家必須把每月收入的一半存下來,並花至少五到七年時間儲蓄,才有能力購屋。

設計好看,但也好貴。(商業時報)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本地雇員的薪金普遍上漲,讓年輕人有信心更快實現購屋夢。
人力部的勞動數據顯示:
2022年,25歲至29歲全職雇員的每月收入中位數達到4446元,比2016年的3803元高出16.9% 。
30歲至34歲的月入中位數則是5792元,比2016年的5000元增加15.8%。
據博納產業(PropNex)分區總監陳永吉觀察,這些年齡層的買家一旦計算好財務狀況,確定能負擔得起私宅,一般都會傾向購買公寓或有地住宅,而不是預購組屋或轉售組屋。

過去幾年,本地雇員的薪金普遍上漲。(聯合早報)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與城市研究院院長錢文瀾教授認為,收入增加並不是年輕國人購買私宅的主要推動因素。
她解釋,過去10年新加坡人的月入中位數增加了38% ,但同期的非有地私宅價格也上漲了52%。
「很顯然的,薪金增長跟不上房價增長,因此購買高價公寓的資金肯定有其他來源。」
ERA產業研究和市場情報主管王善葶指出,其中一個「來源」可能是買家父母的資助。
「年輕買家要獲得貸款不是問題,但支付首期可能是他們最大的障礙。因此,一些買家的父母會在首期方面給予援助,把它視為對子女的財富轉移。」
但別說紅螞蟻沒提醒你:
向銀行借貸,可能成為一輩子的「房奴」。每月收入扣掉一半,而且要扣滿二三十年,才能償還房貸。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為,買屋子不要超過自己所能負擔的,住得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