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小芳 製圖:盧芳楷
編按: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連續三年發布東南亞態勢報告。今年的報告今早(2月10日)正式推出。這是國際上少有、集中分析東南亞對中美兩國觀感與信任度的調查,內容涉及多個備受關注的東南亞地緣政治課題。聯合早報網把重點彙集如下,供參考。
東南亞普遍被視為中美外交博弈的主戰場,在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以及冠病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東協(中國稱東協)十國對中美的看法有何改變?
一項針對東協十國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中國是疫情中給予本區域最多援助的國家;即便如此,東南亞對中國的不信任度連續三年持續增加,對美國的信任度,則隨著拜登上任增長。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下的東協研究中心,今天(2月10日)發布了這份名為2021年度「東南亞態勢」(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1)的調查報告,其中反映了東南亞對中國持續增長的不安,以及對美國重返世界和區域舞台的期待。
這是東協研究中心連續第三年發表同一主題的調查報告,也是國際上少有、探討東協國家對中國崛起與中美影響力消長觀感的學術調查報告。調查於去年11月18日美國大選後至今年1月10日進行,參與者是超過1000名來自東協十國國家政府機構、區域與國際機構、民間組織、學界、商界和媒體界人士。
東南亞正面評價RCEP和中國疫情期間的貢獻
在冠病疫情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兩起2020年的區域大事中,受訪者大多對中國給予正面評價。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在疫情中為區域提供最多援助的東協對話夥伴。中國的被認可度遠超其他國家,排名第二的日本,在受調查者中的被認可比率不到兩成,美國則排名第四,不到一成。
在RCEP方面,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RCEP對他們國家的貿易與投資有幫助。


東南亞對中國的擔憂持續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對中國在疫情中的貢獻,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正面評價,並未提升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反之,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政治與戰略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受訪者比率小幅下跌。認為中國在本區域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受訪者比率,從去年的79.2%,下降至76.3%;認為中國在本區域最具政治和戰略影響力的比率,則從52.2%降至49.1%。
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政治與戰略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受訪者中,對中國影響力感到擔憂的受訪者比率,也有小幅增加趨勢。認為中國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受訪者中,有72.3%對此表示擔憂,比去年微升0.4個百分點。認為中國最具政治和戰略影響力的受訪者中,則有88.6%表示擔憂,比去年多3.2個百分點。

此外,也有更多受訪者認為,中國有意把東南亞納入影響力範圍並且改變現有政治格局,這個比率從去年的38.2%增至今年的46.3%。
對大國信任度的提問中,63%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中國,這個比率過去三年來持續呈現增長趨勢。反之,東南亞對美國的不信任度過去兩年來維持在五成左右,今年卻大幅降至31.3%。


東南亞對美國的期待飆升
拜登上任後宣示美國將重振盟友體系,東南亞料將成為其外交政策的聚焦點。在此背景下,美國扭轉了過去兩年來在特朗普執政下東南亞對美國的負面觀感,東南亞對拜登政府的期待顯著提升。有68.6%的受訪者認為,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將加強與東南亞的接觸,這比去年的9.9%高出近六倍。認為美國是可靠戰略夥伴的受訪者比率,也從去年的34.9%,激增至55.4%。

擔心東南亞分為兩派陣營
在針對中美貿易戰的系列問題中,受訪者普遍認為前景不樂觀。56.3%的受訪者擔心中美「脫鉤」的威脅將導致東南亞分裂成以中國和美國各自為首的兩個排他陣營,53.6%認為中美會要求他們的國家選邊站,這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國家利益,也有43.1%認為貿易戰對東南亞不利。61.2%的受訪者預計,中美貿易戰下來一年內會趨緩,但中美之間的關係將持續不穩定。


東南亞得靠自己
面對中美的夾擊態勢,越來越多受訪者認為,東協應加強韌性與團結;在關於東南亞「選邊站」的問題中,53.8%的受訪者選擇了這個選項,這比去年多出5.8個百分點。認為東協(中國稱東協)應延續「不選邊」立場的受訪者比率,從去年的31.3%略減至29.9%;認為保持中立不切實際,東南亞得在兩個大國間作選擇的受訪者比率,則從3.1%,小幅增至4%。

若被迫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大多國家今年都進一步往美國傾斜;其中只有寮國、越南和汶萊今年稍微往中國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