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oudstreet的33歲年輕主廚戴偉傑(Mark Tai),是《新加坡米其林指南》今年新增設「米其林年輕廚師獎」的得主。(新加坡報業控報提供)
《新加坡米其林指南》今年增設「米其林年輕廚師獎」,由創意餐館Cloudstreet的33歲年輕主廚戴偉傑(Mark Tai)摘下。瞬間戴上的光環並沒讓他洋洋自得,他說:「其他同行也一樣努力,只是我比較幸運。」
戴偉傑像個鄰家男孩,沒有想像中米其林一星餐館主廚的模樣,更不像兩個孩子的父親。源源不斷的驚喜,或許就是他打開成功大門的鎖匙。
曾在廚房搗亂的孩子
戴偉傑出生於小康之家,對烹飪的興趣源於母親。他回憶:「我母親是廣東人,很喜歡下廚,尤其是煲湯。她會看『方太』和『甄能煮』(Yan Can Cook)之類的烹飪節目,然後研究一些新菜,過年過節也會包粽子和湯圓。我小時候常跑進廚房『幫忙』,像是捏湯圓的麵糰,她總說我在搗亂,把我趕出廚房。」
中學時他選了家政課,開始廚房的探索旅程,確定興趣後報讀了淡馬錫理工學院的酒店與旅遊管理科,期間有機會到精緻法式餐館Saint Pierre實習六個月。服完兵役後,他到法國餐館Au Petit Salut(ATOUT的前身)的廚房工作,同時尋求繼續升學的機會。
「當時有好些同事問我為什麼要繼續讀書,做這一行最重要是手藝。這一點我也知道,但我始終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除了經驗,懂得食物是怎麼來的和烹調背後的原理也很重要。」
戴偉傑是美國烹飪學院設在新加坡分校的第一屆學生,有機會到美國交流。除了學校安排的項目,他也投石問路,到舊金山的米其林三星餐館Quince和伯克利的無菜單餐館Chez Panisse工作。
雖然只有短短几天,卻是一輩子的收穫:「尤其是Alice Waters經營的Chez Panisse,不時有農家拿著當天的收成上門兜售,廚師會用這些最新鮮的在地食材,設計一套當天的菜單。餐館一天做兩輪晚餐,6點半和8點半。8點到8點半是廚房的晚餐時間,吃的是和當天端給客人一樣的食物,真是很與眾不同的待遇。」
求學期間他一直半工半讀,在恭錫街一帶的西班牙餐館Esquina兼職。
拍視頻毛遂自薦
到美國紐約米其林三星精緻餐館Eleven Madison Park實習半年,也為戴偉傑的廚師生涯增添精彩一筆。原本要到這家餐館實習,必須親身面試及通過廚藝考驗,但他的經濟能力不允許飛這一趟。
「我發了許多電郵都沒用,決定錄製視頻博一博。據我所知其中一個考題是用不沾鍋煎蛋,於是我不斷嘗試了應該有20次吧,用了兩托雞蛋。很幸運的,餐館接受了我。實習生的工資不高,整個半年的生活費得自掏腰包。我的另外三個同學,包括我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都剛好在附近找到工作,四個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合租一個小套房,生活雖然清苦,但收穫很大。」
戴偉傑鼓勵年輕廚師有機會的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新加坡的食材多數從外國進口,到其他地方工作,可以見識到不同食材,了解它們如何種植、養殖及獲取。這對廚師來說不但是開闊眼界,也對食材的選用很有幫助。」

戴偉傑認為理論與實踐都很重要,有機會也應該多去看世界,才能把料理做好。(Cloudstreet餐館提供)
畢業後他回到西班牙餐館Esquina當廚師一年,之後到知名酒吧28 HongKong Street擔任主廚兩年。這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主廚頭銜,他烹制的食物還讓後來的貴人記住了他。
「這是個很難得的經驗,雞尾酒是主角,食物居次,因此我得做出能搭配不同雞尾酒的食物。那裡也是許多同行放工後去喝兩杯的地方,讓我有機會認識和接觸很多人。」
就在他有意轉換跑道時,前老闆高檔餐飲業者盧立平將他引介給米其林星廚納林迪拉(Rishi Naleendra)。納林迪拉曾在28 HongKong Street嘗過他的食物,留下深刻印象。就這樣,2016年戴偉傑加入了納林迪拉的Cheek by Jowl擔任主廚。

戴偉傑(左)與老闆Rishi Naleendra(中)和副主廚Adley Axmeer Shah合作無間,為Cloudstreet晚館摘下米其林一星。(米其林指南提供)
走出廚房聽反饋
2019年戴偉傑協助納林迪拉開設新餐館Cloudstreet。餐館在今年「亞洲50最佳餐館」排行第31名,同時把米其林一星收入囊中,還為戴偉傑帶來「米其林年輕廚師獎」的個人榮譽。
得獎在戴偉傑的意料之外:「我和同事一起看頒獎直播,期待聽到餐館的好消息,沒想反倒是先公布我得獎了!我一直很堅持和努力,也付出很多,但其他同行也一樣,我比較幸運吧!我們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團隊,餐館料理融合了各種風味,像是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義大利和斯里蘭卡。雖然團隊中有許多比我年長和資深的同事,但大家相處愉快。」
評委給他的評語是:「戴偉傑的菜肴層次豐富,展現出能把美味提升到極致的才華,並顯露優秀的領導能力。他也確保選用的是優質的食材,及保持高水平的烹飪。」的確,從他的料理不難感受到細膩和巧思,注重每一個環節,並願意嘗試不同食材和煮法。
在「相機先吃」的趨勢下,引人入勝的擺盤尤其重要,戴偉傑卻說:「也不只是為了在社交媒體吸睛,顧客覺得賞心悅目,吃得自然開心,是整個體驗的重要環節。現代餐飲不只是食物要好吃,也很注重體驗。所以廚師都會儘量走出廚房,聽顧客的意見。」

熏石首魚前菜的上面鋪了佛手瓜薄層,加上辣木冰淇淋及澄清西瓜汁,綜合許多意想不到的元素。(Cloudstreet餐館提供)

乳鴿烤胸和燒腿,配搭熏甜菜根,視覺與味覺的饗宴。(Cloudstreet餐館提供)
問他當廚師的終極夢想,答案竟在意料之外。不少受訪大廚都說,希望開一間小館子煮自己喜歡的料理,他卻想當烹飪導師,分享經驗。
「開餐館需要投入太多時間,我希望未來能在事業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我的太太也是廚師,但兩人中總要有一人的時間比較固定,才能照顧家庭,所以她選擇到工藝學院當講師。我要到Cloudstreet當主廚時,她知道我會變得很忙還是支持我。總不能只是她在犧牲,況且我喜歡分享經驗,以後會考慮當導師和出書,培養下一代。」訪問過程中他不只一次談到太太,以及4歲和1歲半的兒子,十足現代版暖男。
訪問年輕一代廚師,雖然很少有洗碗切菜到半夜、師傅只罵不教的「悲慘」故事,但也不能抹煞他們的努力。戴偉傑把一切說得雲談風清,但每一次的學習和事業旅程,都是他自己努力爭取,才能堆砌成今天的小高峰,祝福他繼續發光發熱。
(圖·Cloudstreet餐館、新報業媒體有限公司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