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鄧小平和李光耀握手
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自問自答道:「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麼樣?我敢肯定你將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
李光耀用「激將法」激勵鄧小平
李光耀祖籍廣東,有深厚的中國情緣,更把鄧小平視為偶像。1978年11月,鄧小平首次對新加坡開展為時兩天的訪問。在世界外交史上,沒有建交的國家的兩國領導人就實現互訪,這是罕見的。
對於此次鄧小平的訪問,李光耀給予高度重視,並破格接待。在新加坡相關新聞報道中,鄧小平出訪身份是國務院副總理,但新加坡方面是以總理的規格接待。
而且,一般總理或者首相來新加坡訪問,李光耀很少親自到機場迎接。但鄧小平來了,李光耀親自到機場迎接。

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李光耀到機場迎接
正式會談時,內閣會議室里,新加坡幾個重要的領導人和部長面前都沒有菸灰缸,只有鄧小平這一邊有,而且是兩個。因為李光耀知道,鄧小平的菸癮很大。會談前,他特地破例說:「鄧小平抽菸就讓他抽。」
巧合的是,鄧小平曾讀過一篇報道,知道李光耀對煙很敏感。會談兩三個小時里,他一支煙都沒有抽,菸灰缸里沒有任何菸蒂。有人問:「鄧先生,你菸癮那麼大,能憋得住嗎?」鄧小平笑著說:「不能忍也是要忍,因為我知道李光耀先生對煙很敏感。」
訪問期間,鄧小平向李光耀提出要參觀當地的小康之家。於是,李光耀派出新加坡外交部長李炯才帶著鄧小平前往大巴窯,這是新加坡最早的公共居民區,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

70年代的新加坡
鄧小平走入一戶人家,一進門,打開冰箱,看到裝滿了雞、鴨、豬肉什麼都有,吃驚地說:「你們小康之家很富有啊!為什麼,同樣是華裔,為什麼你們這樣富有,我們這樣窮?」
反觀70年代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物資匱乏,急需一場巨大的變革,讓人們過上安穩幸福,這是鄧小平日思夜想的事情。
在此之前,鄧小平已經有了改革開放的初步構想。這些見聞,鄧小平讓更加堅定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心。
這次訪問,鄧小平對新加坡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當天的晚宴上,鄧小平帶著翻譯坐在李光耀的身邊。鄧小平說:「祝賀你!」李光耀詫異地說:「為什麼?」
鄧小平說:「你把新加坡建造成了一座花園城市。我去法國馬賽留學時,曾路過這裡,當時這裡還是個髒亂的地方。
李光耀謙虛地說:「這只是一個小國,一個很小的成績而已。凡是我們能做到的,你們都能做得更好。我們是沒有土地的南華農民的後代,而你們有知識分子,有最傑出的人才,有詩人,有藝術家。我們都是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沒辦法和你們比較。」
鄧小平聽完沉默不語,繼續吃飯。他從來沒有忘記李光耀的這一番話,這是個挑戰。
鄧小平離開新加坡時,李光耀親自把他送去機場,來也迎接,去也歡送,都是親自出馬,這在新加坡往後的外交活動裡面,都是罕見的。

鄧小平和李光耀
1980年11月,李光耀帶著夫人、女兒訪問中國。那時候的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11月11日,李光耀再次見到鄧小平。他對鄧小平的尊敬、親切和友善溢於言表。
兩年多以來,中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本土、乃至整個世界都有巨大的改變。這時候,李光耀更加堅定地認為:「鄧小平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這次訪問,李光耀告訴鄧小平:「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成功,對整個亞洲及東南亞的新加坡都有好處。中國繁榮了,各國就多了一個好的貿易夥伴。」
鄧小平坦誠地說:「有的國家認為,東南亞的真正威脅來自中國。這個問題應弄清楚,否則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中國地方這麼大,人口這麼多,還要人家的地盤幹什麼?」
會見結束後,李光耀攜妻女遊覽中國的大好河山。在北京參觀周口店猿人遺址時,新加坡副總理說:「你的祖先就是從這個洞裡爬出來的。」李光耀回嘴道:「你的祖先也未必不是從這個洞裡爬出來的。」
1992年,鄧小平一路南下,在那裡做了著名的講話,結尾他說:「出國去看看,並且要向各國學習,特別是要向新加坡學習,他們有良好的社會紀律,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我們會做得更好。」

1992年,鄧小平南方巡視
鄧小平這一席話說明,14年前李光耀偶然說出的那句話,他一直銘記在心。他接受了讓中國從落後走向繁榮的挑戰,這是一個政治家的雄心和鬥志,受益的是億萬中國人民。
2009年,李光耀接受採訪,主持人問:「你在31年前見鄧小平時,甚至用『激將法』講述新加坡成功的故事,說中國可以做得更好。」李光耀笑著說:「那是我靈機一動的一句話,他沒有忘記我的挑戰。」
鄧小平沒有忘記李光耀提出的挑戰,他帶領著中國人民大刀闊斧的改革,把一個嶄新的中國,帶到了世人面前。

1992年,鄧小平南方巡視
鄧小平逝世,李光耀沉痛哀悼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辭世,消息一經傳出震驚了全世界。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新聞媒體爭先報道這一消息。那一天,所有的新聞都繞不開一個名字:鄧小平。
各國華人、華僑得知鄧小平逝世的消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哀思。人們稱讚鄧小平創造的偉大成就,稱他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心目中的偉人」。
東南亞城市國家新加坡,連日來天空時而晴朗無雲,時而陰雨連綿。可是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大雨傾盆,人們紛紛自發來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悼念一代偉人鄧小平。
李光耀,新加坡內閣資政,在靈堂設立的第一天就走進大使館,沉痛哀悼鄧小平,並發布悼文:「鄧小平是世界領袖中的巨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拯救了12億人口。」

李光耀
據統計, 2月22日,新加坡大使館的弔唁人數就達到3000多人,這一龐大的數字令人感動。人們對鄧小平的這份哀思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不分國界,是普通人對一位偉人最單純的敬仰,直抵人的內心深處。
而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自2月20日起,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設立靈堂,接待前來弔唁的華人、華僑,一個又一個身影湧進領事館,川流不息。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表緊急聲明,他說:「對中國卓越領導人鄧小平的逝世深表悲痛,對其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
聲明中還說:「鄧小平在中國最令人振奮的一段歷史中,打下了自己永不磨滅的烙印,他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自己的國家。不僅他的國家將永遠銘記這位中國現代化和經濟騰飛的設計師,而且國際社會也將緬懷他的偉大業績。」
聲明發布後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21日,聯合國總部大樓保持靜默。來這裡工作的人們注意到,大樓外的聯合國國旗降半旗,世界人民都在懷念一位功勳卓著的中國領導人。

1997年2月27日,聯合國會議,與會人員為鄧小平默哀
約翰·布利恩,一位在聯合國工作了23年的保安人員,他感慨道:「雖然每個國家元首逝世,聯合國都會降半旗致哀,但許多總統的名字一般人都叫不出來,但我知道中國這位領導人的名字叫鄧小平。」
與此同時,連續多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參會人員都會默哀一分鐘,以此悼念鄧小平。
2月22日,安南來到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駐地,再次哀悼鄧小平。在悼唁薄上,他寫道:「鄧小平的逝世,不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巨大的損失。人們將永遠懷念他。」隨後,他目不轉睛地凝望著鄧小平的遺像,默默緬懷。
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獲知鄧小平逝世的消息後,即刻發表聲明,稱:「鄧小平是世界舞台上一位非凡的人物。由於鄧小平果斷的確立了對外開放政策,在當今國際事務中,中國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主要的作用。」
美國前總統布希則表示:「當我獲悉鄧小平先生逝世的消息時,我為中國人民失去這樣一位偉大領袖而深感悲痛。我非常敬佩他,也敬佩他為中國創建的豐功偉績。」
鄧小平逝世的第二天,俄議會下院國家杜馬召開全體會議時,與會人員起立默哀一分鐘,悼念鄧小平。
而在歐洲,對鄧小平的懷念同樣強烈。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第一時間致電中方,對鄧小平逝世表示誠摯的哀悼。電文中說:「獲悉鄧小平去世,甚為悲痛。鄧小平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將永遠為人民懷念。」
鄧小平逝世的消息傳來,英國前首相希思的心情十分悲痛。他說:「鄧小平逝世,我非常悲痛!他有過充實、有富有建樹的人生。」
那段時期,亞洲華人、華僑對鄧小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為中國失去一位傑出的領袖,中華民族失去一位領路人,世界各國失去一個偉大的朋友而深感惋惜。
消息傳到日本,在日本引起劇烈反應,日本政要陸陸續續到中國大使館弔唁。20日上午11點鐘,一位73歲的老人步履蹣跚來到使館弔唁大廳。他向鄧小平的遺像三鞠躬後,戴上老花鏡,工工整整地在弔唁薄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人們看到落筆才知道,這個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竹下登曾多次訪問中國,與鄧小平有過數面之緣,他動情地說:「鄧小平逝世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導人,對我個人來說,則是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朋友。」
人們將永遠懷念鄧小平
1997年2月24日,鄧小平遺體火化儀式將在北京舉行。這一天,中央各領導人來到301醫院,和鄧小平告別,並一路護送他的遺體前往八寶山革命公墓。
301醫院南樓的小禮堂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禮堂里布滿鮮花,寄託著人們對鄧小平的哀思。
禮堂最上方的橫幅上寫著:「敬愛的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橫幅正下方懸掛著一幅鄧小平的遺像。
鄧小平的遺體安臥在鮮花和常青松柏中,安然熟睡著,身上蓋著一面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4名人民解放軍禮兵恭敬嚴肅地站著,守護首長的遺體。
鄧小平夫人卓琳和子女敬獻的花籃安放在遺體旁邊,花籃的緞帶上寫著6個醒目的大字:「我們永遠愛你。」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人士敬獻的花圈擺放在送別室里。
上午9點整,國家領導人胸前佩戴白花,手臂挽著黑紗,來到送別室,伴隨著哀戚婉轉的哀樂聲,依次走到鄧小平遺體前鞠躬告別,一面向卓琳和子女握手,一面進行親切地慰問。
9點28分,8名禮兵戰士緩緩抬起鄧小平的靈柩,邁出平緩的步伐走出送別室。9點31分,靈車開出醫院,向八寶山公墓開去。當靈車啟動時,大家莊嚴地站立著,向靈車投去最後一眼。
從301醫院到八寶山,只有短短兩公里。而此時沿途的長街上已經人山人海,10萬人民群眾井然有序地站在道路兩側,送別鄧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