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降溫 優質洋房首季15棟轉手同比下跌37.5%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研究部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有15棟優質洋房轉手,總交易額達4億元。若與去年第四季比較,則多了三項交易,總交易額環比增長17.3%。
本地優質洋房市場降溫,今年第一季有15項交易,同比下跌37.5%,總交易額滑落42.8%。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List Sotheby's International Realty,簡稱LSIR)研究部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有15棟優質洋房轉手,總交易額達4億元。若與去年第四季比較,則多了三項交易,總交易額環比增長17.3%。
交易額最大的是彰思禮巷(Chancery Lane)42號的洋房。菲律賓富豪吳聰滿的小兒媳以6606萬元買下,每平方英尺價格為1931元。
4月份則有四個優質洋房單位售出,包括以5024萬元成交的奧立夫路(Olive Road)14號洋房。新屋主是已故地產大亨和酒店經營者黃添壽的孫子。
市場明顯放緩,相信與新一輪房地產降溫措施有關。
LSIR研究部指出,除了導致銷售活動暫停的2月份農曆新年假期之外,去年12月實行的降溫措施可能讓一些面對更高額外買方印花稅的買家重新考慮,一些則決定延遲購買並採取觀望態度。
戴玉祥產業研究和諮詢總監藍振文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整個私宅市場在短期內會受到降溫措施的影響。
若屋主不急著出售,買賣雙方難以達成共識,需要一段時間磋商才可能成交。
他說,現在要關注的是日前推出市場的歐思禮坡(Oxley Rise)5號的永久地契豪宅究竟花落誰家。市場預測,這棟洋房可能吸引超過3億元的出價。
頗受外國買家歡迎的聖淘沙升濤灣(Sentosa Cove)洋房今年第一季有三個單位轉手,比去年同期少了四個。4月份只有一棟出售。
去年這個豪華私宅區有26棟獨立洋房售出,其中14棟的買主是新加坡人,八棟由外國人買下,三棟洋房的買主是永久居民,另有一棟由一家公司購得。
據藍振文觀察,政府把外國買家須支付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調高至30%以及高檔私宅房地產稅,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升濤灣和其他豪華私宅的興趣減退。
儘管如此,受訪分析師依然看好豪華私宅市場的前景。
橙易產業(OrangeTee & Tie)研究與諮詢部總監孫燕清認為,優質洋房在市場上的數量有限,需求依舊強勁。
「這是只有少數人能負擔得起的獨特高級房地產。有鑒於此,符合條件的高凈值人士會繼續把這類房子視為珍寶。」
至於聖淘沙島上的洋房,她認為,這些洋房受益於南部瀕水區(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的發展。區內將增添多項設施,為附近地帶帶來更多活力。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執行董事謝漢茂預測,接下來,優質洋房和升濤灣洋房的買家很可能是購買第一個房產的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因為他們不會受到額外買方印花稅影響。
他認為,升濤灣洋房對海內外買家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價格低於新加坡本島的洋房,而且設施齊全。
住宅房地產轉入生前信託 即日起須付35%額外買方印花稅
來自 / 聯合早報

額外買方印花稅必須在住宅房地產轉入生前信託時就支付,但符合條件的受託人(trustee)
可向國內稅務局申請退稅。(檔案照)
從今天(5月9日)起,所有將住宅房地產轉移到生前信託(living trust)的交易,須支付35%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
財政部昨天深夜發表文告宣布,在進行定期的政策檢討後,政府將推行一致的35%額外買方印花稅(生前信託),填補之前的缺口。
在這之前,住宅房地產轉移到生前信託須支付買方印花稅(BSD)。至於是否須支付額外買方印花稅,則視信託實益擁有者(beneficial owner)的性質而定。當住宅房地產轉移到生前信託時,若信託沒有可確認的實益擁有者,無須支付額外買方印花稅。
這意味著,政策修改後,即使住宅房地產在轉入生前信託時,信託並沒有可確認的實益擁有者,也須支付額外買方印花稅。
財政部文告指出,額外買方印花稅旨在維持平穩及可持續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因此應當對所有轉入生前信託的住宅房地產交易實施這措施,不論信託是否有實益受益者。
額外買方印花稅必須在住宅房地產轉入生前信託時就支付,但符合條件的受託人(trustee)可向國內稅務局申請退稅。
這三個條件是:所有實益擁有人都是可確認的個人;住宅房地產轉移到生前信託時,實益受益者便持有住宅的實益擁有權;此外,根據信託條款,實益擁有權不可進一步分割或還原,或必須履行後續條件。
退稅額將是35%的額外買方印花稅與符合實益擁有者額外買方印花稅最高稅率之間的差額。
生前信託指的是委託人(settlor)在世時設立的信託。它能夠很好地保護委託人的財產隱私,除非受託人或受益人特別要求法院批准,否則相關書面文件不會公開。
財政部文告指出,額外買方印花稅旨在維持平穩及可持續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因此應當對所有轉入生前信託的住宅房地產交易實施這措施,不論信託是否有實益受益者。
來自 / 聯合早報
文 / 李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