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的熱播,戳中了萬千中國家長的痛點,也道出了近年來中國教育的瘋狂內卷現實:中高考衝刺的賽道,早已拉長至小升初,甚至幼升小階段。
從小就要贏在起跑線的田雨嵐,硬生生剝奪了兒子踢足球的愛好,只為擠進奧數「金牌班」;一直以來信奉快樂教育的南儷,也迫於升學壓力,不得不把女兒送進培訓中心……
新加坡當然也不乏這樣主動或者被迫雞娃的家長,但是新加坡有像劇中「擇數」那樣的補習中心嗎?新加坡小升初的戰場也是一樣激烈嗎?《小捨得》里的人物,如果生活在新加坡,又會是怎樣的呢?
01 新加坡「小升初」進名校競爭激烈嗎?
《小捨得》中的田、南兩家,為了能升入名校翰林中學,各出奇招。 聽說翰林中學看重奧數競賽成績,田雨嵐就托副區長的關係,把兒子顏子悠送進了名額有限的奧數「金牌班」;聽說當過班幹部也是加分項,田雨嵐甚至不惜收買同班同學的家長,硬生生給顏子悠拉票做上了副班長。

(田雨嵐的教育理念:要進好的高中,你就得進好的初中)
什麼補習班都沒上過的南儷女兒夏歡歡就沒那麼幸運了。得知本校風帆初中僅有30%的學生能考入普通高中後,本來打算直升初中的南儷一家再也無法淡定。
他們先是想辦法幫歡歡報上了奧數「提高班」,但這不但沒能幫歡歡提高成績,反而讓她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於是南儷只能想其他法子:換學校、遷戶口、買學區房……

(校內數學考試成績不佳,哭著要上奧數班的歡歡)
新加坡的小升入初也是如此激烈嗎?答案是:學生競爭既可以說更加激烈,也可以說更加從容。
首先,新加坡小升初要經過大名鼎鼎的PSLE考試,也就是分級考試。新加坡信奉精英教育,《小捨得》的邏輯在新加坡也適用。小學畢業之時,新加坡的第一次全國大規模的教育分層就開始了。
在這個意義上,《小捨得》里小升初的激烈程度,全球同此涼熱,新加坡亦一樣。但是,《小捨得》里戲劇化的慘烈情況,在新加坡又不太可能發生。
雖然優異的PSLE成績可以讓學生進入中學名校,考入前10%能申請直通車項目學校,中四時免考O Level(新加坡的中學畢業考試,考試成績能申請美國大學和英澳等國的大學預科課程。例如申請墨爾本大學的大學預科,新加坡有O Level成績即可,中國則需要高三的成績),直升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簡稱JC或初院,約等於中國的高中)。
但如果表現一般,進入普通(鄰里)中學,按部就班,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太差。
新加坡教育資源均衡,每所中學的老師都由教育部分配,校長每6-8年輪換。即使上了普通中學,也依舊有考進亞洲排名第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機會。國大每年招生人數約6000人,而參加ALevel和IB的公立學校考生約12500人。可以說,只要能進初院,相當於半隻腳已經踏入了國大。再有,新加坡教育體系與英國同步,A Level成績從新加坡到國際上通行無阻,所以,孩子將來也不乏進入世界名校的可能。

(國大校區)
有些孩子讀完中學,可以選擇直接升理工學院(Polytechnic),類似中國的大專,但是Poly畢業的學生在新加坡社會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而讀完Poly的孩子,如果想繼續升學,還可以憑成績(通常要排名前25%)繼續申請本地公立大學,專業對口的學生甚至可以免學分直接進入大學二年級。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像一張網,並沒有「一考定終生」之說。反觀中國教育,則是升學金字塔,一旦掉隊或離開,就非常難再回來。
02 新加坡的「天才兒童」去哪裡?
再來看劇中一個相對不那麼讓人操心的孩子——米桃。
爸媽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米桃從農村轉學到大城市,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全班第一,一點也不讓父母操心。用劇中奧數老師的話說,米桃屬於天才型選手,不需要上任何培訓班,也能甩開同齡人一大截。

(米桃媽媽自愧不能給米桃提供更好的環境,米桃安慰媽媽說:現在已經很好了。)
像米桃這樣的孩子,在新加坡最適合的的一個機制就是GEP(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新加坡政府小學到了三年級都會進行一個名叫GEP的「神秘」考試,主要考察語言(英文)和邏輯思維能力。因為GEP考試錄取率極低,官方透露的信息又不多,所以大家一直覺得它神秘。
GEP考試分為兩輪,通過兩輪考試的學生,就是百里挑一的天才。他們可以參加新加坡教育部專門為他們組建的班,而這些班往往都是在名校。近年來,進GEP班已經成為雞娃家長的一個標配目標了。
初高中階段,像米桃這樣的數理天才可以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NUS High School of Math and Science)。它是新加坡最頂尖的中學之一,由新加披教育部和新加披國立大學聯合創辦,主要招收學業能力較強和熱愛數學、科學的學生。
它也是新加坡唯一頒發專屬文憑的直通車中學,文憑除了受到本地公立大學的認可,也受到麻省理工、史丹福、耶魯、牛津、劍橋等諸多世界名校的認可。

(實驗中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學生)
劇中的米桃雖然數理天賦驚人,但是由於從小在農村長大,閱讀面和眼界有限。為此,米桃爸媽還是咬牙把她送到了費用高昂的補習班。如果在新加坡,米桃或許不用自費去上補習班,學校的課外活動(CCA)就能幫她開闊眼界。
中小學的CCA種類繁多,從舞蹈、樂器到演講、戲劇、體操等等,基本上是免費培養的素質教育,這讓貧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也能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起跑線上。
03 新加坡能提前搶跑嗎?
有些人毫不費力就能衝到前面,也有些人一路搶跑,比如田雨嵐的兒子顏子悠。
故事一開頭,顏子悠是那個能把圓周率背到小數點後2000位的「天才」少年。

(顏子悠被逼向全家人展示背圓周率)
他從幼兒園起就開始上各種補習班,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可是進入到小六之後,顏子悠的成績一度下滑到班裡中游。對此,班主任給出的答覆是:顏子悠從小超前學習,專攻競賽難題,基礎打得並不紮實,到了小學高年級,問題就開始暴露了。
出現問題的不光是顏子悠的學習,在媽媽長時間的威逼之下,他被迫放棄了自己踢足球、養小動物的愛好,心理上也開始出現問題。

(被流水的補習班逼到崩潰邊緣的顏子悠)
通過顏子悠的故事,《小捨得》反思了中國的低齡補習現象。超前搶跑,真的能讓孩子超過同齡人嗎?
對於超綱「搶跑」,目前各國都保持謹慎的態度。在新加坡主流教育體系中,孩子什麼年紀學什麼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學校不能超綱教學,比如,不能給五年級以下的孩子教代數。
新加坡主流升學考試的設置,同樣傳達出了重能力輕分數的信息。在O Level和 A Level考試中,卷面分數100分的學生和80分的學生成績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達到優秀即可,不需要一味通過補習拼高分。
雖然不能超綱教學,但是新加坡對於單科特別優秀的孩子,也有相應的政策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比如像顏子悠這樣英語上有天賦的孩子, PSLE考試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那麼在上中學時就能修讀難度係數更高的英語課程。
04 新加坡有藝術天分的孩子,也要拼成績嗎?
當同齡人都在搶跑,你能做到不為所動,保持自己原本的節奏嗎?
《小捨得》通過南儷的女兒夏歡歡的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歡歡成績一般,卻是個音樂藝術才能特別優秀的孩子。她不僅代表學校在歌唱大賽上獲獎,還是市電視台的小主持人。可惜的是,在小升初的跑道上,藝術特長並不能為歡歡帶來任何加分。這讓一向開明的媽媽南儷也不淡定了。

(歌唱比賽中,作為領唱的歡歡)
如果歡歡是在新加坡上學,或許藝術特長不但不會成為她的負擔,反而會幫她大大加分。
新加坡的DSA(Direct School Admission)升學渠道,就很適合像歡歡這樣對某一個領域有特別興趣的孩子,這有點像中國的特長生路線。從藝術到體育,從畫畫、樂器到桌球、游泳、擊劍,只要孩子有某一方面的才華,都可以申請走DSA,在升學的道路上享受特權。
新加坡還有一些專門的中學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系統教育。比如,新加坡有這樣一所神奇的學校——新加坡藝術學院(簡稱SOTA)。

(SOTA校區)
SOTA是一所具有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公立藝術專科學院,為13-18歲的學生提供六年制藝術與學術相融的課程。畢業生可以直升海內外藝術名校,如本地的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和拉薩爾藝術學院,海外則有英國的拉伯特芭蕾和現代舞蹈學院,美國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和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等。
總之,同為華裔為主體的社會,新加坡和中國的教育體系都會遇到相似的挑戰,也各自通過不同的教育體系來應對。沒有絕對完美的教育體制,只有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體系。藉由熱播劇《小捨得》的討論,我們介紹了新加坡教育體系裡最具代表性的幾種選擇,以此給廣大華人家長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也給孩子一個更廣泛的選擇空間。

(本文涉及新加坡教育相關內容,由專注新加坡公立教育體系的新加坡志成學院陳奕成校長【微信號:Zhicheng_Xueyuan】審閱,特此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