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新加坡遭遇「中毒風」,學生瘋玩如「中毒」
現在的孩子幾乎沒有不會玩手機滴!
很多學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有新加坡社會學家甚至稱手機是孩子的「電子保姆」!
只有把手機給孩子,大人根本不用管,想幹嘛幹嘛都不會被打擾!
然而,網絡世界裡經常出現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內容,一旦過度沉迷於網絡,以及不懂得明辨是非...
TikTok因為獨特的推薦機制,被新加坡年輕人瘋狂追捧到上癮...
更被稱為「毒瘤」!
比如最近在新加坡風靡的「偷竊挑戰」...讓整個社會聞到了危險的氣息...
視頻連結:
目前,TikTok的使用被新加坡社會廣泛關注!
特別是為了流量,不少青少年有樣學樣,模仿網絡上的不當行為或吸收不正確的知識,進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社會。
例如曾有一名學生玩起「掌摑老師」(slap a Teacher)挑戰,公然在學校內向老師拳打腳踢,導致老師受傷入院。
即便如此,發動襲擊的學生竟然不認錯,辯稱自己只是要完成「任務」,而老師很不幸地成為「任務目標」。
而新加坡現在最無語的挑戰就是「偷竊挑戰」!
這項挑戰可以追溯到今年9月,當時有美國用戶在TikTok發起了一項「偷竊挑戰」(Devious Lick),煽動當地學生破壞學校廁所、親吻朋友的女朋友,甚至在學校禮堂裸露臀部和胸部等等。
對他們來說,「挑戰」難度越高,點擊量就越大,也會吸引其他人爭相模仿。
今年9月,新加坡兩名年齡分別為14歲和15歲的青少年疑似參加TikTok的「偷竊挑戰」,分別拆除國家環境局和加基武吉地鐵站的標示牌,並且把有關照片和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
最近,新加坡另一名青年也參與這項挑戰,偷走了停車場閘門欄杆,引起網民強烈批評。

(圖:來源自網絡)
根據新加坡法令,破壞公物者可被判監禁長達三年、罰款高達2000元,也可能被判三到八下鞭刑。
為何這些具有風險的挑戰讓青少年趨之若鶩?
美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CD)在官網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引述教育心理學家博爾巴(Michele Borba)的看法。她認為,青少年承受著壓力,務求獲得知名度,渴望得到別人喜歡和分享他們在社交媒體所上傳的內容;他們並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損害和長期影響。
《華盛頓郵報》引述美國心理學家克魯克斯(Claire Crooks)指出,這類挑戰反映青少年對社區和歸屬感的需求,以及他們仰賴從點贊和留言中獲得的多巴胺(dopamine,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來刺激交感神經。
為了避免本地青少年受到網絡不良內容的影響,學校宣導活動非常重要,以網絡潮流現象作為題材,讓學生了解模仿網絡上不當行為的後果,例如網絡霸凌可能導致受害者出現憂鬱或傾向自殺的現象。

(圖:來源自網絡)
TikTok也在官網中坦承,雖然大多數在線挑戰是有趣和安全的,但有些卻鼓吹有害的行為,包括有嚴重傷害的風險,以及散播謊言來製造恐懼和驚慌。
平台建議用戶,如果看到某個在線挑戰,應該先暫停片刻,並且思考它是否安全;如果它有風險,那麼就不要做,接著向TikTok舉報以便他們能展開調查。一旦確認有關挑戰存有害處,那麼TikTok就會根據社區準則禁止它。


(圖: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