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際網路)
作者 侯佩瑜
冠病期間,遠程問診醫療服務越來越普遍。
一機在手,從看醫生、付款到取藥,病患全程足不出戶。
這不僅省去來往診所的通勤時間與舟車勞頓,也無需在診所坐上一兩個小時輪候,又可減少與其他人的接觸,更好地保持安全距離。
也難怪不少商家都把提供遠程問診作為吸引顧客的甜頭。一些發展商賣房時,在公寓內設有遠程問診的自助服務亭;一些財務規劃公司在賣保險時,提供打折的遠程問診服務。
不過,公眾須先下載遠程醫療服務業者個別的手機應用,開設帳號,附上信用卡資料、身份證以及個人資料等,才可預約遠程問診服務。如果公眾不諳手機應用的操作,或許會覺得有點麻煩。
無可否認,遠程問診的確帶來了許多好處。
記得去年五月,紅螞蟻因為胃痛首次使用遠程醫療時,不到兩分鐘就連線上醫生,醫生問診和說明會開什麼藥,基本和面對面看診沒太大分別。只是少了量血壓、查看一下肚子等步驟,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就結束了。
看診一小時後,藥就就已經送到紅螞蟻的門口。隨即就收到護士傳送過來的簡訊詢問「藥是否到手了」,並解釋每個藥物的作用,以及如何服用藥物。整個過程,和在診所看病完全沒差別。

(紅螞蟻提供)
紅螞蟻的小夥伴對於遠程問診也是相當滿意。 她去年底,因為蕁麻疹而使用遠程問診。看診的醫生兩天後還親自發簡訊詢問她的情況是否已經好轉。
今年五月,她在接種冠病疫苗後,不良反應較嚴重感覺身體虛弱,於是再次使用遠程問診。醫生和客服認為她的情況,不適合使用遠程問診方式,為她尋了最靠近住家的診所。後來因知道她獨居,還一直與她保持聯絡,確保她安全抵達診所。
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不過,紅螞蟻近日使用遠程問診時,發現這看似方便的看診方式其實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因為各遠程問診平台的服務水準和流程標準不一。
上個月,紅螞蟻又使用了遠程問診。這次看診時間只持續了一分多鐘,醫生一點都不主動問問題,只靠自己向醫生形容了病況,接著醫生就開藥。
或許是因為越來越多人使用遠程問診的緣故,藥物不再是一兩個小時後就能抵達。如今,需要大半天才能收到藥,而且也不再有護士解釋如何使用這些藥物,只有貼在盒子上的說明。
如果是傷風感冒那種無須急著吃藥減緩不適症狀,或許還可以等半天。但對於胃痛、肚子痛等已經疼得難受的病症,等上半天才收到藥物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如果遠程看病將成為冠病後時代的新趨勢,業者們或許應該考慮如何縮減藥物送達的時間。
不知道是不是少了「望聞切」,只靠「問」看診,斷診似乎也變得沒那麼準確?
由於服用了藥物後並沒有好轉,時隔一個月紅螞蟻再去診所看病,結果醫生竟說對方應該是誤診了!診所醫生還指出,遠程醫療的醫生其實應該建議我去診所檢查,因為不是所有病症都適宜使用遠程問診。
紅螞蟻的先生近日因感冒咳嗽使用遠程問診。看診的醫生當時是在家辦公,僅僅短短的1分多鐘看診時間,該名醫生不僅不主動提問,在還未結束通話時就開會與家人閒聊,相當不專業。
最離譜的是,在等了五小時後發現,送來的藥物包,除了有治療流鼻水和減緩喉嚨痛的藥物,竟然還有醫治腹絞痛(colic)的藥物。同樣的,先生沒接到護士的信息或電話解釋如何使用藥物,只有貼在盒子上的說明。

醫治腹絞痛(colic)的藥物。(紅螞蟻提供)
經過協調後,發現是醫生開藥時,在系統上錯誤輸入了藥物。
如果在診所看病,當護士和病患講解藥物時,病患一聽就知道有誤,當下就可以糾正這種開錯藥、拿錯藥的嚴重錯誤。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誤吃下腹絞痛的藥物,應該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大問題。但倘若病患對送錯的藥物敏感,或因不諳英語、看不懂藥物的名字和資料而沒及時發現就服用了,那這件事就可大可小了。
所以,護士向病患講解藥物的環節還是相當重要,不應假設已經吃藥吃慣了的我們,自己就會看明白所有的藥物。
遠程問診客服後來就此事道歉了,先生在看診後等了八小時,終於吃上對的藥物。
紅螞蟻希望上述遇到的情況,只是個別案件,而不是現在遠程問診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