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車水美食街關閉的消息,和本地友人聊起,內心其實沒有任何漣漪,更沒有一點惋惜之意。(海峽時報)
作者 盧麗珊
牛車水美食街經歷20載春秋,日前因冷清寥落、門可羅雀宣布永久關閉。當然,長命疫情是罪魁禍首,但是失魂落魄的牛車水何止是今天的事?而且嚴重到不是落魄,而是掉了靈魂,失了鮮血。
傳來牛車水美食街關閉的消息,和本地友人聊起,內心其實沒有任何漣漪,更沒有一點惋惜之意。
然而,將它當成純粹的商業決策,往「很多都倒,我也不列外」的陣營歸類,又會忽視它在牛車水肩負傳承美食文化的意義和初心。

(聯合晚報)
既然有文化含量、地緣便利、歷史使命,還有來自旅遊局的國家級整體性支援,為什麼牛車水美食街就一定得倒?
商業意味超過文化內涵是致命傷
其實設立美食街的用意極好,在古老商店的街道旁設立美食攤位,藉此振興牛車水的商業活動,然則這一廂情願的想法卻忽略整體牛車水的弱點。
從牛車水的原生居民和商戶的逐漸搬離,由外來的商店填補,牛車水剩下的僅僅是中老年本地人的往日回憶和感情的依歸。這是客觀的大環境,丟失了大部分的本地客戶群之後,向旅客招手是美食街的核心策略,然而這也是它最大的致命傷。

(聯合早報)
長久以來,以遊客為本的營銷方針和稍高的價位令美食街形象根深蒂固,以致疫情來襲時,全球旅遊客源慘遭切斷,最終也切斷美食街的命脈。
即使在2013年,勞資雙方煞費苦心傾注400萬元提升美食街用餐環境,門面無限風光體面,商業意味卻超過文化內涵,依然不易再招徠本地客源,起碼感動不了我。
靠不上漸漸流失的本地客源,沒有新的本地年輕客源補血,再退一步去指望本地饕客也絲毫沒有「非吃不可「,」排隊再久也等到你「的美食極致誘惑力,美食街撐不下去絲毫不意外。
轉型缺乏「地利人和」
另一層緣由:原本作為商業單位,就以商言商,硬硬誕生出來的美食街身處周圍三個美食江湖地位超然的小販和熟食中心:牛車水、芳林公園和麥士威,論吸引力和價位都難以競爭,更別說疫情帶來的惡性影響。

(聯合晚報)
這些歷史久遠的小販中心已經是人們心中的美食天堂,有感情、有記憶,即使幾度翻新之後還是昏暗迷離,衛生條件極度有提升空間,卻絲毫沒有減低本地人對它的熱情,疫情之下仍然忠誠的光顧。
因此寡不敵眾,還天生弱勢的美食街嘎然落幕也不是壞事,未來興許勞資各方在認清弱點的前提下讓美食街的概念浴火鳳凰,通過理性的籌措在適宜的時機捲土重來。
新契機:牛車水原生美食天堂的定位
不過我更傾向於永久性放棄美食街一廂情願的想法,全面發展和提升牛車水的原生美食天堂定位,提升和提攜原有的小販中心,改善環境。

2001年牛車水美食街剛開幕時形式比較接近原生態,桌子直接擺到馬路上。(海峽時報)
例如,政府可通過店租優惠鼓勵第二代攤販接棒,儘量保留原來的攤販,比方說,小販的歷史越久遠,店租越低。
又或者,給予有志成為小販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區域發展本地美食,製造入行的吸引力,給予最初的支援。剩下就是靠他們以真材實料加強和鞏固他們在市場的長久戰鬥力。
長遠來說,沒有麵包,根本不必空談傳承的理想。尤其是不久前新加坡小販文化榮獲到聯合國非物質文化的嘉獎和光環,更讓我們有理由慎重思考美食傳承的必要性和未來發展。我們政府一向最善於體面的硬體,其實軟體和靈魂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2001年牛車水美食街剛開幕時人頭攢動的盛況。當時有很多本地人都慕名前去,熱鬧非凡。(海峽時報)
甚者,我希望政府切忌進行畫蛇添足的外力干預,把原生狀態又變成另一個華麗的場地,破壞它原生態吸引力。我相信能吸引本地味蕾刁鑽的本地食客的地方肯定也能把旅客一網打盡。
如今網際網路已經把人人變成智者,隨便一查就知道哪裡是遊客的陷阱,避都避不及;要打動旅客,我們必須仰賴真誠樸實的述說我們的美食旅程和內涵,只有在地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才有最大和恆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國人還是熱切關注牛車水
雖然失血失魂的牛車水已漸漸淪為另一個商業區域,只有在華族傳統節日張燈結彩一下,還每年中招被斥責錯字百出或燈飾造型突兀。當局可以將此視為公眾的期望難以滿足,倍感泄氣。
但是另一方面也代表人們還是熱切關注牛車水,需要牛車水在華族節日期間的熱鬧景象,還是希望它能以更體面的面貌示人,而不只是一味迎合遊客的口味。我想,這也是我們發展牛車水的盲點,沒有先做好自己,就想怎樣取悅別人。

(聯合早報)
遊客來來就走,只有全面開拓牛車水的潛力和生命力,吸引本地客源才是正道。我們有望當局也一樣給予它同等的尊重和重視,回歸牛車水的原生態面貌,動員牛車水年輕的居民深耕歷史長河的豐富資源,以生動的方式述說該區的人和故事。
在新加坡至今表現最好的是中峇魯一帶,有生氣,有活力,商品和美食都一樣有吸引力,值得牛車水加以借鑑。

中峇魯一帶的店屋都變成一間間有特色的商鋪和餐館,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去,為這個新加坡最老的住宅區注入新活力。(聯合早報)
試想想,如果今天關閉的不是牛車水美食街,而是舊機場路小販中心(每次排隊去買燒臘),或牛車水的熟食中心,我們公眾會不會急得上街去抗議?
話說回來,牛車水美食街的商家血本散盡,冷清苦撐近兩年也實在不易,商家也盡力了,這樣的結局是必然。我們只能虛心反思,否則再多的美食街,再豐厚的投資都一樣下場淒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