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經濟菜飯「價格不經濟」的話題,自今年年初至今,網上的討論熱度一直不減。
新加坡消費者協會日前回復媒體詢問時透露,今年1月1日至10月17日,消協共收到11起有關雜菜飯價格的投訴。
過往消協從未公布過這樣的數據,可見這個民生課題正愈演愈烈。
消協指出,消費者的不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雜菜飯攤主標示出的售價不清晰;
即使標出售價,也與實際收費不一致;
抱怨食品價格上漲。
儘管消協制定了一套作業準則,供商家參考了解如何展示售價、如何向消費者傳達價格變化等,但價格爭議的案例持續湧現,近期又多了三起。
醫院素食攤齋米粉價格不平民
公眾反映的這三起價格不公事件,恰巧都與素食攤位有關。
上周,網民在臉書專頁Complaint Singapore上傳了一張照片,圖中是一盤炒米粉,外加長豆、雞蛋和齋鵝三種配料。

(臉書截圖)
他在貼文中寫道,這盤米粉收費8新元,是在中央醫院素食攤位購買的,並直言「第一次吃這麼貴的齋米粉」。
貼文底下的網民紛紛留言說,這樣的定價確實不便宜,乍看可能只會收3元至4元,該攤主的收費翻倍,令人感覺有些「漫天要價」。
攤主爾後向媒體澄清說,照片上顯示的米粉為2元、齋鵝2元5角、長豆1元、雞蛋1元5角,共計應為7元,因此對網民「喊話」,希望他能出示當時的收據。
然而聽了攤主的說法後,有網民還是認為7元一點兒也不便宜。
時隔一周,又有齋米粉因定價太高被投訴,這回輪到陳篤生醫院的素食攤。
《新明日報》接獲讀者通報,聲稱陳篤生醫院食閣一盤齋米粉加三個素菜,要價8新元。

陳篤生醫院的素食攤位。(新明日報)
他說,這個攤位的素菜比葷菜還要貴,讓他覺得非常離譜。
公眾張國城也投函《聯合早報》,同樣是申訴陳篤生醫院素食攤位的定價昂貴。
他寫道,最近他到那裡買了一盤米粉面,加上一個炸春卷和炸薯餅,結果結帳時收據上顯示價格為6元5角,他出示會員卡才獲得10%折扣。
他出示的收據上可見,米粉價格1元5角,那兩種炸物個別收費2元5角。

收據上可見,素食攤售賣的兩種炸物,定價分別都是2元5角。(聯合早報讀者提供)吃素成本高,商家定價感覺是「看心情」?
這三起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原因之一或許是:
為什麼素食和葷食一樣昂貴,甚至比葷食更貴?
中央醫院素食攤的店員受訪時解釋說,攤位使用的一些食材價格確實比較貴,比如一袋齋鵝的成本就要10元。
但店員也聲稱,他們給食客的分量不少,若食客有不滿應向食閣反饋。
除了蔬菜和雞蛋等食材,素食攤攤主使用的素料,成本也不低。
商家把成本轉嫁給食客是常見手法,但對於食客來說,尤其是那些偶爾才吃素的食客,難免會有點不習慣,甚至心理不平衡,畢竟盤中「肉」並非真材實料的葷菜。
更大的爭議在於,雜菜飯不同菜肴的價格,究竟能不能統一定價?

消協制定了一套作業準則,供商家參考了解如何展示售價、如何向消費者傳達價格變化等。(新明日報)
以目前的各種「被砍菜頭」事件來看,統一定價看似遙不可及。
消協要求雜菜飯攤主售價應透明化,攤販就算照做展示價格,但定價的方式和理由卻未必獲得消費者認同,甚至會讓食客覺得不合理。
以上述例子來說,一個素食攤位賣的薯餅,定價如果和其他葷食攤位的肉類一樣,那「薯餅也算肉」的邏輯,大眾能接受嗎?
上月初,有食客光顧nex顧購物中心食閣的經濟菜飯攤位時,聲稱被攤位助手告知,由於西蘭花成本更高了,因此他們定價時把西蘭花視為肉類。
結果,一盤滿是青菜的雜菜飯,這名食客就付了6元7角。

食客聲稱被攤位助手告知,由於西蘭花成本更高了,因此他們定價時把西蘭花視為肉類。(取自臉書)
據報道,同樣位於中央醫院的一家馬來菜飯攤位,有網民到那裡消費後上傳收據,炸薯餅顯示為「魚片」,價格為2元2角。
攤位員工告訴媒體,薯餅是魚柳,因此採用肉類的定價。
同理可證,如果攤主炒的菜里有小肉碎,又該屬於菜類或是肉類的定價?
對此,消協的立場是,當有可能出現歧義時,如炒菜中含有肉類將按葷菜收費,或者當魚類是按照季節定價時,得明確告知顧客有關價格,在獲得顧客點頭後才能夾菜。
不過,即使食客得知定價後也肯付帳,卻未必心服口服。

(聯合早報)
商家一方面以成本和租金增加,作為雜菜飯售價上漲的理據,但許多食客卻感覺攤主是「suka suka」(意指按自己的方法)定價,無法苟同。
本應價格實惠的經濟菜飯和米粉,頻頻淪為食客投訴定價誇張且不合理的「主角」,在物價上漲的感嘆聲中,更容易讓人倍感憤憤不平,難咽這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