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周一(11月11日)點開《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等新聞網站,發現首頁的兩則頭條新聞,都跟新加坡近日發生的暴力事件有關。
第一則發生在上周五(11月8日)清晨,一名42歲男子在白沙公園點燃自製的噴火器襲警。
第二則發生在上周六(11月9日)傍晚,一名37歲男子在武吉知馬一座天主教教堂內,持刀刺傷主持彌撒的神父。
紅螞蟻的小夥伴看了也不禁感嘆:
「最近新加坡變危險了,有點怕怕……」
報假案引警方到場 再用自製武器「噴火」
先說說那名利用「火槍」襲警的男子,原來他是一名前科累累的通緝犯。
據《海峽時報》報道,這名男子疑似報假案,稱一名女子坐在白沙公園觀鳥塔的塔頂邊緣。
四名警員趕到現場後,沒找到女子,卻發現男子坐在附近的涼亭。

案發後,警方封鎖通往白沙公園觀鳥塔的走道。(海峽時報)
警員上前詢問時,男子突然點燃自製的噴火器,朝警員噴火。警員立即掏槍警告,但男子依舊揮舞著噴火器,向警員逼近。
警員出於自衛,開槍擊中男子的手臂和腹部將他制伏,並送院治療。其中一名警員也在行動中不慎擦傷。
警方在記者會上披露,這名男子已經不是第一次觸法。
他曾有多項傷害和與財產相關的犯罪前科,之前面對蓄意重傷他人和蓄意騷擾等罪狀時,因未出庭應訊而被發出逮捕令。
男子上周六(11月9日)已在企圖謀殺罪名下被控上法庭。

噴火器(右)都可以自制,看來這名通緝犯不簡單。(海峽時報)
自稱信奉基督教 趁彌撒刺傷神父
就在襲警男子被控當天,坐落在武吉知馬路上段的聖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也驚傳持刀傷人事件。
目擊者告訴《海峽時報》,案發時正在舉行每月一次由孩童侍奉的彌撒。
襲擊者當時與其他教友同坐,卻在領聖體儀式時走近李光興神父,從口袋掏出摺疊刀往他臉部刺去,導致李光興流血倒地,舌頭被割傷8公分、嘴唇和嘴角都被分別割傷3公分和4公分。
案發後,襲擊者立即被在場的其他信徒制伏。
(當時坐在前排的80多名小朋友親眼目睹整個襲擊過程,肯定嚇壞了,希望不會留下童年陰影……)

聖若瑟堂每月一次的兒童彌撒,就這樣被襲擊者搞砸了。(海峽時報)
警方在當天凌晨召開記者會時透露,襲擊者是37歲的僧伽羅族(Sinhalese)男子。他有濫用毒品的前科,並曾因刺傷前女友而坐牢一年。
根據他之前向移民與關卡局申報的資料,他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
初步調查顯示,這名男子是單獨行動,目前沒證據顯示案件涉及宗教動機或恐怖主義威脅。
男子周一(11月11日)被控一項持危險武器蓄意重傷他人的罪名,還押樟宜監獄接受三個星期的精神評估。

襲擊神父的僧伽羅族男子,已還押接受精神評估。(海峽時報讀者提供)

遇襲的李光興神父(左)在天主教新加坡總教區總主教吳誠才的陪同下,在醫院通過視頻向信徒報平安。(吳誠才主教臉書截圖)
勿讓暴力引發猜忌
儘管這兩起暴力事件都屬於孤立事件,不代表新加坡社會的整體安全狀況堪虞,但社區在公共安全和安保方面仍須保持警惕,以隨時應對突髮狀況。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在文告中提醒,其他國家發生同宗教有關的暴力事件後,有時會引發不同宗教社群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
「但新加坡是幸運的,不同宗教和宗教領袖在這個艱難時刻選擇肩並肩,互相協助。這將使我們的社會在面對其他襲擊時,保持良好的狀態。」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也在臉書發文譴責襲擊者:
「這類暴力行為,無論任何形式或原因,在新加坡是絕不允許的。」

別擔心,這只是防恐演習,他們都是演員。(海峽時報)
「暴力」二字,雖短小,卻沉重。
在暴力面前,我們要小心呵護和維繫的,是全民以法治暴的普遍「信仰」。若有狂徒以身試法,必將遭受法律嚴懲。
當然,將襲擊者繩之以法,並不是終點。
民主價值強調的,正是由公民履行義務來保障社會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尤其在新加坡這樣的民主法治社會,暴力行為更是不可輕忽。
如果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互相猜忌指責,導致族群分裂,只會讓襲擊者正中下懷。
歲末應該是散播溫暖和正能量的時節,切勿因為這兩起暴力事件,而動搖我們對這個多元社會的信心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