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很神奇的「小國家」,有多小呢?我們拿北上廣深的面積來比劃一下,大概深圳可以裝下 3 個新加坡,上海可以裝下 9 個新加坡,廣州可以裝下 10 個新加坡,北京可以裝下 22 個新加坡 —— 對,就這麼小。
可是,就這麼一個小國家,他居然是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市場,金融市場發達程度位居世界第三,超過 200 家銀行(包括 40 家代表處)擠在一起居然還能枝繁葉茂生意興隆(回憶一下咱們香港的銀行數量是多少)。究竟是什麼成就了新加坡這麼發達的金融產業呢?
在展開介紹新加坡支付清算體系之前,我們先來把這個疑團解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有旺盛的金融需求才有發達的支付清算體系。新加坡「旺盛的金融需求」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事啊,還得從大航海時代說起……
13-18 世紀這 500 多年間,隨著遠洋航海的技術發展,人類划著船發現了很多新大陸,有些國家,比如我泱泱大明朝,航海出去主要是為了顯擺,耀兵異域,示我強盛,顯擺夠了就走,人畜無害,心情好的話還能順手打賞你點兒;另外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就不一樣了,一下船看人家這地不錯,就不走了……比如英國,1819 年來到新加坡,就開始了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這一統治就是 100 多年,直到 1942 年,日本人又跑來把英國人趕走了,占領了新加坡,緊接著沒幾年日本戰敗,英國人一轉身又回來了,直到 1965 年新加坡才歷經磨難獨立建國。
這時候的新加坡眼神呆滯、面黃肌瘦,前途一片迷茫,跟今天我們看到的冠軍相八竿子都聯繫不到一起去。
帝國主義國家,不管是出於經濟原因考慮還是戰爭訴求,為什麼對新加坡這個地方「情有獨鍾」呢?其實道理很簡單 —— 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的橋頭堡,那馬六甲海峽又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先看圖感受一下:

一看圖就秒懂了,走馬六甲海峽這條海路,是溝通亞洲大陸東西部、歐洲、非洲的最短的一條路,在茫茫海洋上飄了數月的船,經過「狹窄」的馬六甲海峽的時候,都能看到陸地了,正常人都會考慮停靠下來休整休整,補充補充物資什麼的,久而久之,新加坡港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最吸金的海港之一。
今天,全球商品貿易的 90%、石油貿易的 65% 都是靠船運輸的,其中印度洋航路承擔了全球約 50% 的貨櫃運輸,70% 的石油從中東出來後都是走印度洋航路、穿過馬六甲海峽運往太平洋沿岸地區(當然也包括我國在內)。每年,有 80000 多艘船穿梭往來馬六甲海峽,運送著占全球商品貿易量 40% 的貨物。
脫貧致富先修路,腰纏萬貫建港口,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進來坐坐啊大哥!感受一下。
有了港口,就必然會在此處發生貨物的交割;有了貨物的交割,就必然涉及到資金的流動;涉及到資金的流動,發現能賺錢的金融中介(銀行)聞著氣味就聚集過來了。
五湖四海的貨幣從此在新加坡交融,順理成章的,新加坡就成為了外匯交易中心,再加上新加坡正好處於全球另外兩個外匯交易中心(倫敦、紐約)的中間位置,倫敦閉市下班了紐約天還沒亮,咱亞洲的外匯交易總不能跟著你們的時間表走吧?你四平八穩的上班了,我黑眼圈熬夜交易?那不行。就這樣,新加坡被世界選中了,成為了亞洲的外匯交易中心。
新加坡「躺贏」後並沒有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反而是更加發奮了:在大家手忙腳亂野蠻生長金融業的時候他開始閉關修鍊金融制度了;在大家被金融危機打的滿地找牙開始惡補金融制度的時候他居然開始寬鬆制度鼓勵金融創新了;在大家被夾雜著騙子的金融創新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他卻把新的金融業態放在一個叫做沙盒的容器里氣定神閒的觀察了……他總快你一步,氣不氣人?
這一切,都歸功於這個小國家裡面的大機構 —— 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的央行。

MAS 用了許多年時間,陸續頒布和實施了包括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期貨交易法、基金管理法、外匯交易法等在內的一火車皮金融律法,對新加坡所有金融機構和持有資金服務牌照的公司履行監管職能,其管理的對象除了涵蓋像我國「一行三會」(現在應該叫「一委一行兩會」)所監管的所有對象之外,還包括對財富管理、信用評級等准金融類機構的管理。面對新加坡金融混業經營的局面,MAS 也只能咬咬牙拼了,一把抓。
在健全的法律框架內、在 MAS 的主持下,新加坡建立起了自己的支付清算體系,呼……終於聊到正題了……
MAS 是這麼分類新加坡的支付清算體系的:
國之重器:systemically important payment system,也就是那些一旦出問題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破壞國家金融穩定的清算系統,典型的比如為銀行業、證券業提供同業清算服務的:MAS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MEPS+)
民之重器:system-wide important payment system,也就是那些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支付信心、但是不足以動搖金融根本的清算系統,這類通常是民營公司搭建的、服務零售行業的清算系統,比如 GIRO、FAST、PAYNOW 等
對外合作的系統:比如外匯交易的 CLS 系統(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CLS 是全世界外匯交易里舉足輕重的系統,以後我們有機會專門介紹(又挖一個坑)
MEPS+
MEPS是一個 RTGS 清算系統,也就是實時全額清算系統(不理解什麼叫 RTGS 的小夥伴們可以看我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 MEPS 後面帶了一個加號呢?是因為 2006 MAS 發布並上線運營了新版的 MEPS,所以現在叫做 MEPS PLUS。
我們前面說 MEPS+ 是新加坡支付清算國之重器,那他是幹什麼的呢?MEPS+由兩個子系統組成:
MEPS+ IFT 子系統:IFT = Interbank Funds Transfer,是為銀行間的、大額的、SGD(新加坡元)轉帳服務的
MEPS+ SGS 子系統:證券行業 DvP 交收子系統,所謂的 DvP 就是銀貨兩訖,一手交貨一手交錢概不賒帳別耍賴。
因為我們之前的文章詳細的討論過 RTGS,所以這裡就不詳細展開其原理了,總體的套路都差不多(關鍵是你再追細節小編也不懂了啊……)
MEPS+ 系統倒是有幾個值得拿出來吹吹牛的功能:
系統消息傳遞機制基於 SWIFT 系統
更牛 X 的支付隊列處理機制,黑科技,算法保密
交易日內自動提供流動性,央行出錢幫你提高效率,不隔夜不收費哦親
交易死鎖自動預警和處理,智慧清算,節能增效
你看,我們之前說過啥來著,提高支付清算的成功率是每個國家 RTGS 的必選的研究課題,越是金融發達的地方越重視,程式設計師真是拯救世界啊。
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條,MEPS+ 的消息傳遞機制是基於 SWIFT 系統的,MAS 是這樣考量的:我是國際金融中心,我這裡的銀行很多都是跨國銀行,既然大家都已經和 SWIFT 對接了,也用慣了 SWIFT 的消息機制了,那麼為了降低銀行們的成本,方便銀行們,乾脆我們也別瞎折騰了,就一起通過 SWIFT 系統來通訊吧。
從技術角度考慮,沒毛病很正確,但是,前面說好的 MEPS+ 是「國之重器」,一旦出問題是會出系統性風險的,結果話音未落呢,MEPS+ 就把通信通道的控制權拱手交給別人了,假設哪天 SWIFT 受人指使掐了你 MEPS+ 的網線,你連個消息都收不到了,還清算個啥?什麼?你說 SWIFT 不會這麼做?別鬧了,朝鮮、伊朗、俄羅斯(涉及到部分商業主體)的SWIFT通信是誰限制的?哎,別光說別人家了,咱香港的RTGS也是使用SWIFT網絡進行通信的,所以前段時間美國不也威脅要拔香港的SWIFT網線麼...這就是美元霸權,什麼是美元霸權呢我們以後專門聊貨幣的時候再嘮。近期,我們專門來聊一聊SWIFT到底是什麼,怎麼這麼神通廣大(繼續挖坑)。
截止目前,MEPS+ 共有63家直接成員銀行,我國銀行里中行、工行是其成員。
MAS 作為國營官辦機構為銀行業提供了 MEPS+ 這樣的金融基建,由於政府鼓勵支持發展金融科技,所以民間也沒閒著,各種銀行間組織、科技公司也為零售行業搭建了不少的支付清算基礎設施,這點新加坡確實比香港要做的好一些。下面我們就來看下新加坡支付清算行業有哪些「民之重器」。
GIRO
提到 GIRO 通常都是指的 Interbank GIRO (IBG) ,GIRO是什麼意思呢?GIRO = General Interbank Recurring Order。
看名字就知道,GIRO 是用來處理定期付款(只支持新加坡元),比如繳稅、電話費、停車費等各種帳單。早在 1984 年 GIRO 就面世了,2001 年,新加坡 ACH(Automated Clearing House)將其升級到了 eGIRO,簡單說就是 GIRO Online 了,之前都是靠磁帶存儲信息的一個離線運作的系統;2008年,又升級了一下,叫 eGIRO+。不過不用糾結這麼多不同的名字,我們就統一叫 GIRO 好了。
GIRO 的運行原理跟我們之前聊過的美國 ACH 其實是一樣的(有興趣的查看我們歷史文章哦,我們就不再贅述了),GIRO 專注處理定期、小額的支付,下圖我們以繳稅為例,看一下 GIRO 的清算原理。

GIRO 的運行機制比較簡單,核心原理就是「多邊凈額清算」,GIRO 手續費便宜,但是速度就沒那麼快了,通常需要 2-3 個工作日才能實際到帳。你沒看錯,就是這麼慢,你說要是什麼政府收個稅、運營商扣個費什麼的,多慢其實你都無所謂,但是要是你的開戶行的匯款網絡也是 GIRO ,你匯筆錢 2-3 個工作日才能到帳,是不是很崩潰?
目前,GIRO 的成員銀行有 48 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名單。
FAST
因為 GIRO 作為匯款通路實在是有點太慢,已經無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了,於是在 2014 年,一家叫做 BCS(Banking Computer Services Pte Ltd)的公司發布了一個叫做 「FAST」 的清算系統,專門為銀行帳戶間的轉帳提供 7x24 小時、快速、不間斷的清算服務(只支持新加坡元轉帳)。
FAST 這名字真的不錯,其實它是 Fast and Secure Transfers 的縮寫。類似 FAST 的快速轉帳系統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有,比如我國的 IBPS 也是干這事的 (IBPS = Internet Banking Payment System,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是二代支付系統的子系統) ,以後我們遇到了再慢慢介紹吧。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FAST 的原理,它是怎麼做到「快速到帳」的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無非就兩種方法:
即時清算,清算速度很快,收款行很快就能收到付款行的結算,然後馬上給收款人入帳,這種模式對清算速度的要求很高,這種模式叫做:Real-time settlement。
收款行先墊資,也就是收款行先給收款人入帳,然後收、付款銀行回頭再慢慢結算,這種模式叫做:Deferred settlement。
FAST 使用的就是「Deferred settlement」模式,這種模式的簡單原理如下圖所示:

快速轉帳到款系統也是每個國家民用領域、零售行業一個重要的研究分支,我們以後分享到其他國家,也會介紹其快速轉帳到款系統,其實大家的原理都差不多。
FAST 的設計思路不僅僅是為銀行帳戶間的轉帳提供服務的,實際上也在規劃讓移動電子錢包等非銀機構加入,打通銀行帳戶、電子錢包帳戶等各種資金帳戶,想起來了麼?是不是跟香港的 FPS 很像?
作為一項服務,在新加坡也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支持 FAST,目前只有 20 家左右的銀行對接了 FAST 清算系統,有興趣可以去新加坡 ABS(新加坡銀行公會)網站上看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