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這是新加坡向人民的承諾及向世界的宣告,它的實現除了要感謝建國總理李光耀外,其實,新加坡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劉太格!

出生於1983年,劉太格曾在新加坡城市建設的關鍵時期擔任新加坡規劃局總規劃師,因此成為這座花園城市的主要締造者之一,贏得了世界級聲譽,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
60年代,在澳洲修完建築學之後,劉太格得到了耶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去美國學習規劃學,畢業後,即成為貝聿銘大師事務所的一員。能夠在大師身邊工作,不但證明了他的優秀,也奠定了他不凡的人生之路。四年在大師身邊的工作,讓劉太格收穫滿滿,1969年,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親到紐約邀請他回新加坡協助建國,這個邀請締造了今天的這個花園城市。建屋發展局專門為劉太格創立了設計與研究小組,由他任組長,開始規劃布局組屋的前景。

1977年,在建屋局任副局長的劉太格,說服他的上司,把組屋的名稱從廉價屋改為公共住宅。組屋最初的目的是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但劉太格強調建設要和規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於是,他提出了組屋開發的系統規劃概念,就是組屋開發不僅只是解決了人們住的問題,更應該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

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劉太格最後確定把這座城市分割成五個片區,每個片區都規劃了100多萬人口,都相當於一個小城市。每個片區下再分衛星鎮,規劃每個衛星鎮時,劉太格都是從全市的角度考慮,統籌全局。這樣片區里有片區中心,衛星鎮有衛星中心,裡面配套齊全,有商場、有學校、有公園等等,完全可以做到從工作到生活的所有需求,同時緩解整體的交通和中央商業區的壓力。新加坡不同於很多發達城市的地方就是新加坡完全沒有死角!

劉太格為新加坡規劃設計了一套至今仍然領先全球的快速路網,在規劃地鐵路徑時,他採用將所有的中央商務區、片區中心、衛星鎮中心、小區中心全部連結起來,這樣一來,方便了市民,商家的生意也好做。一石二鳥!
目前,新加坡有90%的人群都住在這些衛星鎮里,而不管哪裡,都會讓人覺得一樣舒適方便,這都得力於劉太格當時的規劃。他的規劃智慧造就了新加坡今日的城市風貌,其合理的規劃,便利的功能已然成為許多國家學習效仿的範例。
1979年,劉太格任建屋局局長,1989年,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不過,對於人們把他成為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覺得有點誇張。劉太格認為,新加坡在城市建設方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因為有領導人的遠見及注重遠期規劃。
劉太格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為新加坡的規劃竭盡全力。2008年後,他被任命為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最近這20年來,劉太格帶著對於新加坡規劃、建設、治理的經驗和理念來到了中國。

在中國,他是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雲南省等多個地方的規劃顧問,先後參與了中國40多個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其中揚州和廈門是執行劉太格規劃最好的城市。2008年,他還應邀擔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評審委員會主席。
談到新加坡和中國城市規劃的不同,劉太格曾經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就是「中國城市規劃像是西餐式做法,一堆馬鈴薯、一堆菜、一堆肉,提倡的是功能分區。我的做法是炒飯,馬鈴薯、菜和肉都切小,我把新加坡炒成一碟飯,一個綜合性功能的環境。」 劉太格所提倡的「炒飯式綜合」規劃,是城市生活更宜居的竅門之一,他希望將這個規劃理念和更多城市分享。

另外對於新加坡,劉太格當初做的是一個百年規劃,總規時間範圍是從1991年到2091年。劉太格認為,每個城市都應該做一個長期、整體性的規劃。
對於中國一些城市只有10年左右的短期規劃,劉太格表示應該糾正。對於受邀來到的西安、福州、昆明等地,劉太格都給出了要做一個50到60年的規劃,他的建議得到了市政府的認同。多年來,他在中國各地的規劃如數家珍,他的規劃智慧不僅造福了新加坡,也給中國的城市規劃帶來福音。
(西安市領導在傾聽劉太格對西安發展的建議)

對於中國的城市規劃,劉太格希望「政府在做城市規劃時,要有人文學者的心,要有科學家的腦,還要有藝術家的眼睛。」 為了把自己的理念傳遞下去,為了提升民族尊嚴,讓世界不再盲目崇拜西方,2017年,79歲的劉太格還成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他說自己是「八零後再創業」,並且要在干二十多年!

目前,新加坡的人口已經突破了570萬,所以,劉太格又提議要做千萬人的規劃方案,就是這麼目光長遠、心繫家園。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受城市美好的我們都會記得這個名字—劉太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