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甘榜精神(上)

2023年11月23日   •   7695次閱讀

2012年,我國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呼籲,重建更有溫情、更有文化修養的社會,還不忘記提醒國人要更有包容心,寬待外來移民。

翌年5月,他為兀蘭民眾聯絡所主持開幕時,感嘆甘榜精神的消失,並呼籲人民找回舊日的甘榜精神,並協助新移民融入社區生活。

何謂「甘榜精神」?該如何重塑?

「甘榜」是馬來語鄉 (kampung) 的音譯,在50至60年代初的新加坡,居民大多都住在鄉村,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互相關懷,形成一種和諧、團結的生活氛圍,例如逢年過節,左鄰右舍會一起慶祝;一家有紅白事,其他幾戶也會前來幫忙,大家患難與共,互相扶持,這樣的一種生活氛圍,稱之為甘榜精神。

自1964年我國實施「居者有其屋」政策之後,政府開始興建組屋,把原來生活在甘榜里的每戶每家先後遷移到不同的組屋區。甘榜沒了,隨著日新月異的城市化發展,人們的疏離感與自我保護心態逐漸取代了昔日的鄰里溫情。

這10年來,重建甘榜精神的呼聲不斷,是否就能找回往日那種待人的真情與善意?甘榜情懷是屬於60歲以上那代人的共同記憶,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說,可能只是媒體上常見的名詞,沒有體驗過甘榜生活的新移民對它又有什麼看法呢?

徐磊

可用科技建立聯繫

徐磊(持就業准證,原籍寧夏)是一名建築師,同時他也是本地華社與慈善團體的活躍分子,目前在申請永久居留權。徐磊快人快語,直言他在本地感受到的人情都是從社團里來的,在他住的組屋區,沒認識到任何一人。

自我保護的心理

從徐磊的經驗看,新加坡人大體上都有服務社會的意識,而他曾經跟不少本地人在不同的社區辦過一些慈善活動,但他不認為這是甘榜精神。

▲徐磊在慈善活動中與孩子們的互動。

「甘榜精神就跟中國農村的社會一樣,是一種自強不息,守望相助的奮進精神。但我不認為由團體有組織性的派飯、送物資就是甘榜精神,它必須是居民自動自發地互相幫忙,久而久之在社區中所形成的一種良好風氣。」

徐磊坦言,組屋居民防護心太重,所以很少互動,「別的不說,看組屋的設計就好,除了大門,還加上鐵閘,都上了鎖,可見大家心裡還是感覺很不安全的。以前住在共管式公寓反而融洽多了,因為上班下班,進出都是同一個大門,每天打招呼久而久之就會熟絡起來,在共有的健身房、游泳池,大家見面也可以聊孩子、聊工作什麼的,可在組屋就沒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空間,大家都不認識,還談什麼守望相助,可不是每一個人都去民眾聯絡所的。」

利用簡訊發揮互助精神

徐磊認為,聯絡所應該將活動「去中心化」,把焦點集中在毗鄰的幾座組屋,利用周末在組屋樓下組織一些活動,主要是讓住戶間互相認識,增進感情。

「鄰里之間可以創建互助群組,分享生活體驗與物資。譬如說,我家裡有些東西家具、電腦、書籍……覺得丟了可惜,想送人又缺乏一個溝通渠道,群組是可以提供這個方便。」作為新移民的徐磊,希望快速地融入到本地社會,並為社區獻一份力。

生活不可能回到50、60年代的那個模樣,但甘榜精神可以通過現代科技來延續,但鄰里之間必須先建立起聯繫。

緒子逸

把文化拉到同一個水平上

項目經理緒子逸(新公民,原籍瀋陽)第一次聽到甘榜精神是在本地讀中學的時候,那時候雖然對課本上所說的不太理解,但至少有個概念。他認為,甘榜精神有點類似中國的大院與街坊文化,那是一個「一家想買彩電,左鄰右舍幫忙籌錢」的年代,互助互惠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可後來,城市化的過度發展,這種文化也漸漸消失了,甘榜精神亦是如此。

▲聊起甘榜精神,緒子逸就想起家鄉的大院文化。

手機拉開人們的距離

「以前放工回家,還可以跟鄰居互動了解,大人有大人聊,小孩跟小孩玩,現在下班都很遲,每天回家都有做不完的事,別人的事也就少理。」

另方面,科技發達也改變了現代人的溝通方式,「以前沒有手機,鄰里之間的溝通就比較多,現在的人都是一天到晚對著手機,發微信、看電郵,跟人面對面反而感到害羞,沒法開口。」

緒子逸表示,對新移民來說的另一層障礙是,他們往往對甘榜精神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數人只知道今日新加坡的富裕繁榮,但不了解以前的窮日子經歷了什麼,所以有必要將這個文化距離給拉近。

「當我宣誓成為公民的時候,有培訓課程介紹新加坡的價值觀與核心文化,可惜的是大多是看了就忘,印象不深。其實這一類的課程可以多舉辦幾次,溫故知新之餘,還可以多了解新加坡政策和人民的想法。」

小販中心的人情文化

雖說,很多人一再感嘆甘榜精神的消失,但緒子逸認為社會上仍有溫情,而在小販中心最能體現這一點。他從最不起眼的小事說起,例如小販中心裡放紙巾留位子的習慣。

「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在這裡,有的人甚至還放包包、鑰匙等重要物件,可見新加坡人彼此的信任與互相理解是存在的。」

讓他觸動最深的一次是,他用餐後一時大意將錢包遺留在餐桌上,他發現後趕緊沖回去看,讓他驚訝的是,剛才同桌的老伯不但留意到他遺失的錢包,還幫他看著,等他回來。

所以他樂觀認為,如果這種溫情能繼續發酵,或許可以慢慢地找回以前那種充滿人情味的鄉村氛圍。

趙俊恆

甘榜精神也分年齡層

任職於電腦公司的數據處理員趙俊恒生於廣州,長於香港,中學時期來新加坡讀書,目前是新公民。由於妻子是新加坡人,他經常從老一輩的親戚口中了解到新加坡獨立時期的舊聞軼事,對於甘榜精神並不完全陌生。

最冷漠的年齡層

社區中是否有互助精神,趙俊恆認為要分年齡層來看。

「我接觸過不同年齡層的人,覺得上了年紀的和年輕人會比較熱心,老年人會主動和你攀談,甚至請吃飯;有時候,在街上若遇到什麼狀況,年輕人也會幫忙。我不是說中年人冷漠,一般上的問路、讓位,他們還是會做,但大多數會抱著一種態度,就是先以自身利益作為考量。」

趙俊恆表示,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年人是一個夾心階層,負擔重,生活壓力大,可能根本沒閒空去照顧其他人,加上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以及現在詐騙案日益上升,導致對外人保持謹慎態度。

▲新區雖然靚麗,卻少了一點人情味。

社區新不如舊

在社區中,趙俊恆則發現舊區居民比起新區更具甘榜精神。

「可能舊區的居民居住期較長,很多人從小就認識,感情很好,關係自然密切,特別是幾十年的老街坊就像是好朋友一樣,有的即便已搬到別處,還是保持聯繫。新區的居民都是剛入伙的,見了面也只是打個招呼,不會深談,更別說想去多了解對方。」

本地社區常有鄰里糾紛,趙俊恆就曾被投訴,也投訴過別人。這件事讓他感受頗深,「不同背景的人同住一個社區,摩擦在所難免,所以彼此間需要多一點包容與體諒。」

他也指出,居民在防疫期間更容易體現鄰裡間的患難與共,「其實大家都有一顆助人的心,只是平時沒有機會展現。」為此,他建議有關單位不妨多製造機會,例如讓同一座組屋的居民一起搞好衛生,每個家庭派代表共同清掃公共地方或探訪獨居老人。

「新移民能夠參與一些社區活動,可以多認識一些本地人。身邊有些朋友,他們來了近10年了,但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就跟剛來時沒什麼兩樣,倒不如不移民算了。既然決定長期在這裡生活,就應該入鄉隨俗,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本地的核心價值,融入社區,與本地人多一點互動。」

傅錦相

主動破冰不要計較

飛機師傅錦相(新公民、原籍高雄)移居獅城,不知不覺已23年,這些年來,他搬過四次家,但每一次都選擇巴西立的組屋,不為別的,只因為這裡比較接近大自然,四處綠樹成蔭,離海灘僅咫尺之遙,唯一可惜的是新加坡的景觀一直在改變中……

懷念草根文化

「那時候搭地鐵,從市區回到巴西立,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人,現在這一區的人越來越多,以前散步時經過的養魚場,養雞場也漸漸消失了。」

▲傅錦相熱愛大自然,所以一直選擇居住在巴西立。

傅錦相認為,新加坡變化很大,時間久了就會忘記這個地方以前的模樣。他說,雖沒有體驗過新加坡的甘榜生活,卻能感同身受。

「其實這跟台灣的草根文化有點類似,我是在台灣鄉下長大的,你種菜,我養雞,今天我送你一棵菜,明天你送我一粒蛋,物資不是很富裕,但大家過得開心融洽。記得那時候阿公阿嫲對生活非常滿足,但這種生活現在已不多見。」

他覺得,新加坡人是很友善,但在表現上比較內斂,不會主動結交陌生人,包括鄰居。「我搬到這裡已有好多年了,他們也不會跟我說話,但以台灣人的個性,我會主動跟他們攀談,需要時,我也自動請纓,一旦破冰,距離也就拉近。」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

不喊口號要行動

至於如何促進甘榜精神,傅錦相認為居委會可以組織一些更到位的活動,「例如可以安排同一座組屋的幾個不同族群來個小小的聚餐,新移民家庭可以做一些家鄉小吃,而本地家庭介紹他們的傳統美食,一舉兩得,不僅培養甘榜精神,也促進新移民與本地的溝通。」

他坦言,新加坡對外籍人士還是有一個刻板印象,如逃難而來,或者是視這裡為踏腳石,但移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地方落地生根,需要勇氣和決心,所以本地人應該對新移民多一點寬容與體諒。

他也呼籲新移民要尊重本地文化與民情,想要融入新加坡的多元社會,可以先從自己居住的社區開始。不管是融入社會,還是培養甘榜精神,不能口裡說說,沒有行動,就讓自己踏出第一步吧。

(圖:iStock、受訪者提供)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156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