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間,新加坡整體通貨膨脹率已達到8.6%,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對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來說,通貨膨脹可能導致他們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一邊是錢變得愈發不值錢,另一邊是收入增長緩慢,人們不禁開始擔心自己目前的工資水平是否還能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開銷?政府也開始思考,現有的公共計劃是否幫助了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減輕了面對通貨膨脹的負擔?

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我們急需確定一個基準,以評估新加坡家庭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因此在2019年,由社會包容計劃(Social Inclusion Project,簡稱SIP)的高級研究員兼負責人黃國和博士 (Ng Kok Hoe) 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採用基本收入標準(Minimum Income Standard,簡稱MIS)的研究方法,對新加坡基本生活水平成本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尤其關注單身年長者。黃博士及其團隊成員在與受訪者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整理出必需品清單。然後研究員根據這些必需品的價格,推算出不同類型住戶每月所需的預算。2021年,他們完成了針對工作年齡住戶基本需求的調查。在最新發布的《2023年報告》中,研究小組依據2020年至2022年的通貨膨脹趨勢,對三類典型住戶的基本收入標準進行了更新:
主要住戶類型每月 MIS 預算的變化情況

註:根據物價上漲情況修訂 MIS 的過程稱為上調。
LKYSPP
收入不平等:通脹上升時期更為嚴重?
雖然在2020年至2022年間,部分工人群體的收入增長水平有所提升,縮小了他們的工資與生活所需收入之間的差距,但總體上,勞動力市場中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及底層工人低收入的現象並未得到改善。

在新加坡,職業、工作性質和受教育程度都顯著影響著收入間的差距。以清潔工人、勞工和相關工種為例,他們的薪資中位數占基本收入標準的預算比例從2020年的48%提升到了52%;服務員和銷售人員的薪資中位數也略有上漲,目前約占80%。然而,這些增長仍然不足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臨時工的處境依然艱難;儘管他們的薪資中位數有所增長,達到了預期的19%,但距離基本收入標準預算還是相差38%。教育水平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那些教育水平較低工人的收入仍然比基本收入標準差了大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收入最高的群體——經理和行政人員——的工資幾乎是基本收入標準的三倍。
我們對當前的薪資保障政策方法進行了評估,包括兩項主要的干預措施——漸進式薪資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簡稱PWM)和就業入息補助計劃(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簡稱WIS)。自2020年以來,這些政策的增強使得單身年長者能夠達到基本收入標準,這一點與2020年的情況相同。但對於工齡群體來說,他們的收入需求只滿足了不到70%。
LKYSPP
在諸多挑戰面前,公共援助也不起作用了?
公共援助方案在緩解通貨膨脹對家庭生活的影響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新加坡的社會福利制度並沒有跟上人們的需求。雖然反映生活成本的基本收入標準有所增長,但從2020年到2022年,針對兒童護理和教育的主要補貼及轉移支付的資格標準和金額卻一直未變。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難以符合資助條件,也降低了實際的援助價值。

另一方面,中央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簡稱CPF)的基本存款(Basic Retirement Sum,簡稱BRS)和全額存款(Full Retirement Sum,簡稱FRS)有小幅提升,但這並沒能增加太多老年人的退休收入。以基本存款為依據的支付方案僅能滿足大約55%的單身年長者的基本收入需求。相比之下,全額存款支付能夠基本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然而,實際達到這些標準並不容易。以2021年為例,那些達到55歲的活躍 CPF 會員中只有65%的人實現了這些目標。
通貨膨脹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對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尤其重。對於低收入老年人來說,長期社會援助程序ComCare的不足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它僅能提供單身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43%,並且只覆蓋到0.6%的老年人口。另一個補助計劃,「銀色支持計劃」在此期間並未調整,雖然它的受益者更多,但僅提供了基本生活預算的10%到20%,其目標是幫助低收入家庭的消費稅現金憑證,對於在職家庭的基本生活預算貢獻僅為1%,對於單身老年人則只有2%。
2023年的國家預算提出了一系列一次性措施,旨在減輕通貨膨脹和消費稅上漲所帶來的壓力,這無疑為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然而根據研究,這些補貼總和尚未達到家庭收入需求的5%。這意味著,這些措施並未對改善人們的收入保障和實現基本生活標準的需求產生顯著影響。

這些研究成果向我們揭示了幾個重要的政策啟示。首先,為了緩解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和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證合適的工資水平十分關鍵。比如設立一個「生活工資」制度,即確保工資水平至少能夠滿足員工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種政策,這個概念超越了最低工資的標準,強調工資應足以覆蓋食物、住房、醫療保健、教育以及其他必要生活費用,同時還應留有一定的餘地以應對緊急情況。生活工資的目的在於保障員工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勉強維持生存。
其次,目前的退休收入制度主要依賴於工作收入,對那些在職業生涯中有斷檔的人並不友好,因此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革,以保護老年群體免受貧困的困擾。
最後,我們需要改進政策的實施方式,而不僅僅是修改政策本身。比如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精確的標準或者基準,然後將政策實際效果與此基準進行比較,以評估這個政策是否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總的來說,這些改革的實施將促進新加坡社會公平和包容性的提升,增強每個人都得到尊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可能性,並為所有人提供更多在經濟、心理、社交和職業發展方面的自立,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繁榮與和諧。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
作者:Wong Yee Lok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