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遭受祝融之災的新加坡龜嶼拿督公廟有段獨特歷史,史記靈驗異常

2022年05月23日   •   5301次閱讀

華夷親善,拿督公作為化外之神,雖非「正祀」,移民因其神格與后土相似而崇祀。

新發現的龜嶼「百姓爺公」香爐。(馬來西亞學者廖筱紋博士提供)

壞消息傳來!龜嶼拿督公廟於4月17日遭受祝融之災。新聞見報後,內心頗覺感觸,原因是在疫情暴發前,曾充當嚮導與韓國友人前往遊覽。更吸引我的是島上的福山宮大伯公廟與拿督公廟,兩處與新加坡早年移民和檢疫歷史有連結的古蹟。和龜嶼咫尺之距的聖約翰島上,曾建有檢疫站,對移民進行檢疫、隔離。然而英殖民地政府最初在這兩座小島,先營建的是訊號站,導航往來海峽的船隻,後來才是我們熟知的檢疫及其他用途。

對於這兩座與移民史有密切關係的島嶼,以及這兩處古蹟,我一直對其歷史好奇。疫情前的龜嶼之旅,居然有個意外收穫,在拿督公廟內發現一座帶有銘刻的清代石香爐。解讀香爐上的銘文後,正想重回島上再作田野,以期對解讀有所領悟時,疫情肆虐與封城,使我不得不將此事暫時按下,未想聖祠竟遭此難。

萊佛士先停泊龜嶼海面

龜嶼拿督公廟火災前原貌。

龜嶼(原名Pulo Tambakul,今稱Kusu Island)原先只是一座礁石,通過新加坡海峽,必定會經過其周圍的海域。19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為在對華貿易上擺脫荷蘭人的牽絆,遂命萊佛士到馬六甲海峽,尋求一個更為理想的商站。與天猛公訂約後,萊佛士啟程離開新加坡回返檳榔嶼,途中寫給東印度公司總督秘書一封信,報告他已經開埠新加坡,並且委任法夸爾上校為駐紮官。另外,他觀察到往來於新加坡海峽及中國的船隻,都必須通過聖約翰島(St John Island)附近約半英里的水域。

萊佛士指示法夸爾先在龜嶼(當時稱作Peak Island)設立一個訊號站,讓往來的船隻可以落錠停泊,補充食水。18世紀以來,英國與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競爭非常激烈,荷蘭因為據有爪哇的巴達維亞(雅加達),並以此為大本營對馬來群島進行物資掠奪、殖民與貿易。同樣的,英國也希望在馬六甲海峽能取得一優良中轉站,我們可以從萊佛士最初選擇新加坡知道其遠見。龜嶼的歷史與新加坡開埠史分不開。

拿督公廟內的碑刻

1921年的中文碑石。

早年聖約翰島和龜嶼常被混淆。以致後來有一段時間,人們將「新客」 (戰前的新移民)被送往聖約翰島檢疫站隔離時,形容為「禁龜嶼」,原因是兩島咫尺相對。至於島上熟悉的大伯公廟及拿督公廟,究竟創於何年,尚無定論。

火災前的拿督公廟內,供奉三座聖墓。分別是「拿督」阿杜拉曼(Syed Abdul Rahman)和他的母親加利卜(Naik Raip)與姐姐法蒂瑪(Siti Fatimah)。據1970年《海峽時報年刊》(Strait Times Annual)Goh Tuck Chiang的一篇特寫記述,信徒祭祀「拿督」阿杜拉曼以求健康,祭祀其母祈求得子,祭祀其姐求姻緣。並根據田野所得,推測拿督公廟或創建於1889年。

實際上龜嶼拿督公廟創建的確切年代早已模糊不清,古蹟遭受火患後,考證將更加困難。1893年3月7日的《叻報》,在龜嶼進香期時有過一段報道:

附近棋樟山之龜嶼有吉靈神焉。神之跡則頗費詳稽,惟其靈驗異常,凡往祈求,莫不如向斯應。每歲開香兩次,一為正月十五日,一為九月十五日。每屆香期,本坡男婦老幼,往回朝聖者絡繹不絕,香火極一時之盛,亦南天罕見之靈神也。

文中所謂的「吉靈神」,應該是今天的「拿督公」。

火災前,廟內三根柱子上各鑲有一方1921年款的碑石,分別以中文、英文及爪夷文(Jawi)銘刻紀事。中文碑曰:

龜嶼老仙女有上身到何明發先生處,門牌140號(作蘇州碼寫法)。藍豆巷,大英一千久百一七(作蘇州碼)。以上列位喜助捐起新廟,鄭元吉先生、王水斗先生、陳生宗先生、甘炳發先生、陳水房先生、陽花興先生、鄭金娘。以及列為先生。中華民國十年(1921)九月立。

1921年的英文碑石。

紀事銘文透露了一些歷史:

一、在1917年時,居住於本島「藍豆巷」的何明發(據英文銘刻,何明發是僑生「峇峇」),被龜嶼的「老仙女」選為降乩(被神明附身)的對象。

二、至少有七名信徒在這一年捐錢,於此建築新廟。首位捐獻者王水斗,其名字亦出現在1927年龜嶼大伯公廟(福山宮)重修的銘刻上,包括先在1925年喜敬一座精美的石質香爐(香爐上刻有龜嶼大伯公廟,乙丑年,王水斗敬),此次福山宮重修他捐獻250元,捐額名列首位。王水斗祖籍福建東山縣,經營黃梨業,歷任中華總商會福幫會董。並曾捐贈3000元予後港斗母宮的創建。

三、銘刻上的「藍豆巷」的確切地點,根據另一碑石上的英譯銘文,註明為Rangoon Road,即今天的仰光路。而「藍豆巷」的「藍豆」,似乎是「拿督」的同音異寫。究竟仰光路為何還俗稱為「藍豆巷」?則需要進一步了解。

新發現的光緒十年香爐

龜嶼拿督公符咒。

就在前年與友人參觀拿督公廟時,發現一座石質斗形香爐上,鐫刻幾行銘文:

龜嶼,百姓爺公,光緒拾年(1884)九月立,怡成號郭氏送。

石香爐被漆上一層厚厚的黃色乳膠漆,字體不易辨認。香爐上的銘文對島上拿督公廟的歷史溯源,不但有所幫助,也為華人祭祀「拿督公」的概念,提供珍貴的史料。首先是香爐上的「龜嶼」二字,這應該是目前所見銘刻文獻上,最早出現的龜嶼中文地名。雖然知道龜(Ku)嶼(su)是源自閩南語(「嶼」字閩南音作「詩」)。但究竟始於何時?且馬來地名,無烏龜之義。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百姓爺公」這個名稱。原來百多年前的華人信徒,將廟裡奉祀的神祇稱為「百姓爺公」。這令人想起奉祀於馬六甲青雲亭護厝內的一尊神明「大眾爺」。「百姓」與「大眾」二詞相近。「大眾爺」崇祀源自閩台地區對無主孤魂或枯骨的祭祀。早年閩地動盪不安,常有兵災、械鬥或瘟疫等突發事件。對死於非命及客死異鄉的幽魂,人們通常設一小祠廟或祭壇來祭祀與撫慰,有些「大眾爺」則陪祀於地藏王廟內。另外,台灣還有「義民爺」「有應公」「萬善爺」等不同稱法的崇祀,祭祀功能相似。此光緒十年香爐上所鐫刻的「百姓爺公」,同樣是上述一類的無主孤魂。至於華人何時開始借用原鄉崇祀的「百姓爺公」之名,代稱本土的馬來聖墓(Dato Keramat),暫無法理清。無論如何,此乃研究龜嶼早年歷史的珍貴銘刻文獻。

拿督尊稱溯源

既然「拿督」一名原自馬來世界,那先從現存馬來文獻著手。翻閱馬來宮廷經典文獻《馬來紀年》,就能看到以「拿督」尊稱的記載。「拿督」(羅馬拼音Dato、Datok、Datoh、Datuk皆同)也譯寫為「那督」「哪督」等。此名稱在馬六甲王朝時代原是置於官階名稱前的尊號。同時代重要的官階包括首相稱為「本達哈拉」 (Bendahara)、財政大臣「天猛公」 (Temenggong)、水師提督「拉沙馬納」(Laksamana或Laxmanna)。據早年英國的馬來亞史學家溫士德(Winstedt)之看法,馬六甲王朝的朝廷典制,是第三任君主確認下來的,且可能是源於古印度化帝國室利佛逝。

《馬來紀年》記載新加坡拉王朝(Singhapura)時,有以「敦」(Tun) 這個尊號冠於王室成員名字之前的。今天「敦」與「拿督」之尊號,依然被馬來西亞蘇丹用來賜封包括華人在內的有功人士。其中以「敦」更為尊貴,如馬來西亞已故前財政部長及華社領袖敦陳禎祿曾先後被賜予「拿督」和「敦」的尊號。

華人拿督的最早記載

「拿督」一詞最早或見於明代張燮的《東西洋考》,書中記載「大泥,吉蘭丹」(今北大年與吉蘭丹)時曰:

初漳州人張某為「哪督」(督字原文從口),「哪督」者,大酋之號也。

可見「拿督」是相當於地方頭人或土酋的一個官職。書中記述,明代時北大年于吉蘭丹的華人移民(稱為流寓者)甚多。因此當地統治者會在華人群體中,設官職來自我管理。這類似於後來荷蘭及英國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人社區,施行的「甲必丹」制度。

無獨有偶,吉蘭丹一些華人神主牌文獻上,還能見到「拿督」的封號,只不過是異寫為「哪督」二字。上世紀80年代,任教於馬來西亞大學的德國籍漢學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在吉蘭丹抄錄中文銘刻資料時,發現一些神主牌文獻,內牌墨書亦見「哪督」封號。其中一位名為黃志德(卒於1880年)的漳州人除了被封為「甲必丹」之外,還被賜予「哪督」封號。有意思的是,其夫人陳氏(卒於1885年)亦誥封為「哪督娘」。

可見馬來半島的統治者,賜封華人為「哪督」,委任其輔佐管理地方華人社群的做法,至少從明代中晚期,一直延續至19世紀。到了近代,拿督的尊號已經轉化為蘇丹每年華誕時,授予有功人士的勛銜。實際上今天的拿督勛銜,較為類似於清末時捐官所授予的虛銜。然在馬來半島,我們卻能在中文文獻上,見到華人受當地統治者賜予「哪督」一職,來管理當地的華人社群的史料可以追溯到明代晚期。

漢化的「公」與巫化的「大」

融入與在地化是南洋華人移民社會的歷史進程。「拿督公」的「公」字,與「大伯公」的「大」字,即是在尊稱對象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漢化與馬來化(或稱本土化)現象。

由於是尊號,拿督一詞同時被馬來民族轉換為稱呼神明或敬畏的靈異。馬來民族原本就有稱為Keramat的聖墓或聖跡崇祀,Keramat源自阿拉伯文,乃聖神之意,馬來世界在伊斯蘭化以後借用此語,有時也稱為Dato Keramat,轉換具體從何時開始暫無法理清。我們可以在馬來文豪文西阿都拉的自傳(刊於1849年)里看到這個用法。阿都拉隨友人前往甘蜜園觀看華人私會黨的入會儀式時,將華人祭祀之神明與神壇稱為「拿督」。

有意思的是,華人將馬來民族的Dato Keramat漢化,在「拿督」(Dato)後加一「公」字以尊稱。然後再繼續轉換為同音同義,寫法不同的「藍陀公」「哪督公」等,不一而足。早年華人移民崇祀的土地神,在華南原鄉被尊稱為伯公、福神。然後華人的伯公、福神倒過來被馬來人尊稱為「拿督伯公」(Dato Pekong),這個名詞還被收錄在早年的馬來詞典里。華人稱呼「大伯公」的「大」字,應該是把Dato簡化為to音。早年在德光島上還有座「緞伯公」廟,也是屬於聖跡或英靈崇祀。說明「伯公」前的「大」或「緞」,同是漢化的本土馬來語尊稱。

馬來半島的拿督公崇祀

除了新加坡的龜嶼,早年的拿督公祠廟亦見於馬來半島各地。例如馬六甲州亞羅牙也(Alor Gajah)縣的馬接(Machap)地方,有座「拿督馬接」(Datuk Machap)聖祠,華人稱為「馬接亭」。亭內一方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中文碑石《哪啅見造亭宇碑記》,記載聖祠歷史已有200多年。後由馬六甲青雲亭主陳溫源倡議修建亭宇,並捐金50元。部分的新加坡華人還參與捐獻。馬六甲與新加坡的華人峇峇社群,本就是一家。因此甲、新兩地的華人互動極為頻密。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北部的吉蘭丹州加臘士河(Sungai Galas),歷史上盛產金砂,華人甚早移民於此,並從事淘金謀生。內陸的話望生縣(Gua Musang)布萊村(俗稱金山)有座著名的觀音廟水月宮,馬來西亞學者廖筱紋博士曾作深度田野調查,並著有《金山作客》一書。她考察後發現,水月宮周圍有三處「拿督公」祭壇,其神格與祭祀功能相當於華人的土地神。土地神又有華、夷之別。每年的觀音誕慶典,一併祭祀慶賀。此處拿督公祭壇的形態亦完全華化。唯金山拿督公的臨時神位,只能安置在水月宮外,說明其神格與管理之「境」有一定的區分。「拿督公」崇祀不單流行於馬來半島及新加坡,亦存在於印度尼西亞一些地區的華人社群中。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