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公信仰漢化與功能轉換
相信中年以上的人,以前在路邊的大樹下偶見設有小祭壇或神龕。樹幹上纏繞黃顏色的絲綢,橫聯繡有「拿督公」字樣,祭品用檳榔、甘文煙、咖啡及白蠟燭。這即南洋地區常見的拿督公崇祀方式。雖然拿督公的「公」字,帶有人格化的意思,但過去華人崇祀的拿督公祭壇,據梅井(曾松華)編著的《馬來人風俗》中《沒有固定形象的拿督公》記述,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尚無人格化形象的拿督公神像出現。前述1921年碑文透露的「老仙女上身」的事跡,說明了拿督公信仰早已經結合道教中的扶乩動作,呈現華人民俗信仰色彩。
如今新馬華人社會,拿督公已進一步人格化,並且衍生出頭戴「宋谷」,身著「紗籠」的老者形象。祭祀神龕則常見對聯曰:
拿管地方興旺,
督理財源廣進。
可見拿督信仰已經深度漢化。更重要的是,拿督公的祭祀功能也從馬來聖墓、山野的土地神、孤靈,轉化為求取橫財的神明。
拿督崇祀令人想起封建王朝對於民間信仰的「正祀」與「淫祀」的宗教規範。中國曆朝歷代對祭祀有嚴格規定,除了國家規定準許祭祀的神明,和祭拜祖先之外,祭祀未被列入祀典的神鬼,稱為「淫祀」。這主要是為了杜絕地方為了斂財、騙色,利用祭祀作為工具來顛覆朝政。《禮記》曰: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清代詮釋《禮記》的孫希旦對此解釋:
淫祀本以求福,不知淫昏之鬼不能福人,而非禮之祭,明神不歆也。
古代帝王主要是以「賜額」「封號」的方式(如媽祖、關帝等),讓百姓知道,哪位是享祀的正統神明,何者嚴禁祭祀。華夷親善,拿督公作為化外之神,雖非「正祀」,移民因其神格與后土相似而崇祀。然從現代多元社會發展歷史而言,龜嶼「拿督公」崇祀及其古蹟,是值得我們仔細記錄和探討的。
(本文參考學界眾論述成果,並感謝馬來西亞學者廖筱紋博士提供相關圖片及意見。)
文:呂世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