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天南地北,再度撩起根在何處的反思。原來漸行漸遠的當兒,已經從人文地貌的親切感走向心靈的探索;最思念的,始終是3000里外那用情至深,混雜著各種語言的紮根處。

「第二故鄉」 的洋樓:人去樓空,告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的歲月。 新加坡與中國建交,轉眼間已30年。但是,近代新加坡華人移民史少說也有200年。1877年,清朝於新加坡設立領事館,見證浩瀚下南洋的大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移民潮暫時畫上句號。鄧小平東山再起,推動改革開放,帶動新中兩地商機。上世紀80年代我在飛利浦(Philips)工作的時候,前往吉林長春設立彩色電視機廠,做技術轉移等,都由新加坡團隊負責。
當時新加坡旅行社開發中國旅遊,由於旅費高昂,賓館設備一般,到中國旅遊仍處於試驗階段。「老人家」55歲領取全額公積金,將微薄的畢生積蓄花在三個星期的絲綢之路上,雖然顛簸疲累,總算完成畢生只那麼一回坐飛機出國的夢想。
新中建交重啟兩地民間互動,中國移民來自五湖四海,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福建省、廣東省與三江人士,新加坡方面則掀起回祖籍地的尋根潮。
文化認同是根的催化劑
新加坡獨立後,華校生中國情意結的影響力來自多方面。華文教科書收錄的多數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華校圖書館亦以中國作家的書籍居多。每個學期的閱讀報告,分析中國名家作品穩拿高分。
學校桌球室擺放著六張桌球桌,星期六統一測驗後同學們濟濟一堂,以流行的直拍揮灑青春。小小銀球改變世界格局,莊則棟、李景光、梁戈亮、郭躍華、葛新愛、張立、張德英、曹燕華等中國大陸名將,以精湛的球技讓海外華人樂開懷,同學們不忘模仿李景光360度轉身的經典扣殺。
上世紀70年代中葉,中國正逐步恢復文革初期所損耗的元氣,通過電影輸出文化實力。剛投入市場的美芝路黃金戲院專門播映中國電影,大坡的長江戲院亦不遑多讓,紀錄片《春滿羊城》《萬紫千紅》讓老移民看到「祖國」的希望。重新拷貝的劇情片如《女跳水隊員》《五朵金花》,1980年代初的《小花》《天雲山傳奇》等都吸引不少影迷。
《廬山戀》出現中國電影第一吻,女主角張瑜以「只是嘴巴輕輕一碰,我的感覺就是渾身發抖」,成為文青的夢中情人。
第二故鄉聆聽鄉音
日久情深的文化結是促使我尋根的動力,至於想看看「家鄉」的廬山真面目,倒是起源於執筆幫父親寫「家書」,回復姑媽要求「代購」日用品的信函。父親來自解放前的中國,最撇不下的就是鄉情,總覺得對滯留內地的親屬有所虧欠,不惜省吃儉用,將中國出產的罐頭與棉衣,以及米糧、大頭菜和豬油渣等寄回去。隨著時局的變化,有些鄉里匯款讓親屬買腳踏車、彩色電視和冰箱,興建新房屋等。
首趟回鄉尋根之旅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中建交不久後啟航。在香港住宿一夜,隔天早晨乘搭飛翼船,兩個半小時的水路抵達江門鶴山港,初次踏上「第二故鄉」之路。 表哥將公司車當作私家車般使用,師傅駛過凹凸不平的橋面,從沙平鎮入大口墟。那是一座從鎮的繁華過渡到墟的古樸,僅容一輛車的小橋,水牛悠閒地躺在濁濁流水中。車子不時響著汽笛,路過凝聚著清晨人氣的墟集入鄉。魚塘邊矗立著修復過的老屋子與三層的新樓宇,這些洋樓就是在外打拚的親人匯款回鄉建造的。鄉下人住新居,端著六堡茶話家常,言談間充滿自豪。聽著聽著,最動人的除了鄉音還是鄉音。
日後來回第二故鄉倒是有意識地尋味,感染在通訊落後的年代,提起行囊離鄉背井的無奈,忐忑中走向茫茫征途的勇氣。
邁入21世紀後,鄉下的橋面寬闊了,河上沒水牛,新樓略帶滄桑。年輕人到城鎮打拚,不再回到落後的鄉村。進入第二個十年,寬頻網絡覆蓋各地,打開手機便可精準地導航到第二故鄉。老地方人去樓空,揮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的歲月。鄉下小路立起路牌,看到以前寫信熟悉的昇平墟、古勞圍、衫仔橋,心弦依然有所觸動。
第三故鄉生命流離

「第三故鄉」 南雄珠璣巷:鵝卵石古道,斑駁黃土牆。 文革時期破四舊,紅衛兵銷毀收藏在祠堂的族譜。憑著宗祠里太公神主牌所提供的線索,我前往「第三故鄉」珠璣巷。
先民南遷的背景可追溯到南北宋交替時期,從河南開封移民至浙江金華,最終在廣東的南雄珠璣巷定居下來。南宋末年為了躲避元兵,珠璣巷人分散到嶺南各地,因此有廣府人源自珠璣巷之說。
從廣州搭乘高鐵到韶關,再往東北開車約兩個小時,便可抵達第三故鄉。鵝卵石古道,斑駁黃土牆,陣風掠過一絲荒涼。一些發跡的海外華人集資重建祠堂後,珠璣巷成為個別宗姓祭祖的場所。有些村民搶不到香燭鞭炮生意,對遊人出言不遜,就當作生活小插曲好了。
走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不到黃河心不死:壺口瀑布。 一程復一程,兩年前的中秋時節踏上最遙遠的尋根旅途。酷航從新加坡直飛西安——古代絲路的起點,乘車前往陝北的黃河壺口瀑布。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夙願了結後,順路造訪華人共祖的原點黃帝陵。傳說中,黃帝部落和落敗的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共同開發中原,黃河中下游就是繁衍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走過天南地北,再度撩起根在何處的反思。原來漸行漸遠的當兒,已經從人文地貌的親切感走向心靈的探索。九曲黃河萬里沙,孕育著華人的文化智慧;第二與第三故鄉接地氣,跟當下的生活串聯成流動的映畫。西安望月,身在濡染祖籍文化與情感之地,最思念的,卻始終是3000里外那用情至深,混雜著各種語言的紮根處。
記者:李國梁 攝影:李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