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面臨著交通堵塞的難題。據統計,在全球交通最擁堵的那些城市,司機每年因堵車而損失的時間最高達272小時。
嚴重的擁堵令司機們頭疼不已,它不僅加劇了燃料消耗和尾氣排放,還阻礙經濟增長。解決交通擁堵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新加坡也不例外。
在新加坡,除了一些相關措施之外,政府還提高了汽車擁有成本,並提供了經濟高效的公共出行方案,以減少道路行車量。但這種方法真的能創造一個「少車」的社會,有效避免尖峰時段的交通堵塞嗎?
教授簡介

Ivan PNG | 方博亮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經濟系傑出教授
新加坡國會官委議員(2005-2006)
史丹福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研究領域:經濟創新與生產力
新加坡現在是全球車價最貴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擁車成本之高昂,幾乎令其他國家的人震驚。
在新加坡,如果想要購買一輛車,就必須在月度的拍賣活動中競拍擁車證(COE),這一花費會被添加到車價中。目前一輛小型汽車的擁車證為25,000新元,當然,該價格會隨供需情況波動。
去年,新加坡政府希望保持道路上的機動車數量不變,擁車證的價格也隨之上升。此外,車主還需支付附加註冊費(ARF),這也進一步提高了新加坡的購車成本。

很多飽受擁堵困擾的國家都研究過這一舉措,但具體到提升擁車成本是否能夠真正緩解堵車這一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對此,我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何德華教授以及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Sedat Reza開展了一項研究。我們的研究發現,提高車價會無意中令有車一族更偏向於選擇駕車出行。換言之,對於購車者來說,既然已經花了大價錢買車,自然應該「物盡其用」。
為了評估高車價對汽車使用的影響,我們研究了2000年至2013年間在新加坡出售的8,264輛某特定品牌汽車的數據。我們在車輛維修保養時追蹤了其行駛的公里數,並根據購買車輛所支出的全部花費,以及新加坡道路的擁堵程度對該車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擁車證和附加註冊費額外支出的存在,人們在買車時付出的越多,他們就越傾向於駕車出行。即使駕車多年或富裕的車主也不例外。
當一個人在汽車等無法收回的投資支出過高時,心理上就會期望通過頻繁用車來證明投入的合理性。
我們還發現,這種想法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前48個月內,為了平衡購車的花費,汽車使用量會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之後,隨著汽車的老化,使用頻率逐漸走低。而且初始花費越高,高頻使用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為了探究這一現象為新加坡額外增加的行車公里數,我們選取了2009年至2013年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在這段時間內,擁車證限額從17,030降至6,546,而其價格從11,278新元上升至24,316新元。該價格增長導致車主每月駕車頻率提升了5.6%(或86公里)。
這一發現也深化了對其他相似案例的理解,例如,消費者和企業預先投資後,會傾向於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或者最大限度使用投資成果。
「協和謬誤」
例如,你支付了賭場的入場費,但已經在輸錢了,這時你是離開,還是繼續玩?我們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堅持下去:因為就此離開,無疑浪費了之前的入場費——儘管留下來或許意味著更多的損失。
這種現象也可能發生在商業活動中。有時它被稱作「協和謬誤」(Concorde Fallacy)——英法政府在已經明顯沒有經濟收益的情況下,仍繼續資助協和式超音速噴氣飛機的聯合開發。
另一相似案例發生在通用電氣前執行長Jeff Immelt身上。他執掌這家企業達16年,且公司在他任職期間業績表現不佳。因此,有批評聲質疑他的任期過長。
CEO有必要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是在努力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還是僅僅對自己在時間、金錢和聲譽上投入產生了依戀。

通過保持高昂的擁車成本限制道路上的行車數量,新加坡的確避免了大規模交通堵塞的困擾。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一事實,即此舉會造成有車一族在出行時更依賴私家車。
新加坡政府非常清楚靠提升擁車成本來應對堵塞的潛在風險,因而已經開始降低車輛稅,轉向徵收使用費。
從2020年開始,新加坡將採用一套新型道路計價系統。該系統將通過GPS,根據距離、時間、地點和車輛型號確定車主應支付的金額,司機也會收到關於費用和路況的實時信息。
比起現有的提高擁車成本一法,這種方法鼓勵駕車者考慮其他路線,或選擇公共運輸工具,能夠更有效地緩解交通擁堵。
文章英文版Why high car prices put more cars on the road原載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Think Business,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方博亮,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經濟系傑出教授;何德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務長兼高級常務副校長、市場營銷系教授;Sedat Reza,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
翻譯:李柏慧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