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鶴山會館醒獅團在農曆新年期間上門采青,采青是必須於新年前預約的。
按傳統習俗,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而采青又可以分為地青和高青等。
農曆新年、公司開張、中秋節等節日喜慶都可見到獅子采青,通常表演過八種神態後,獅子就會採下青菜,吞嚼與反吐(吐青)。
近年來的新年采青,主家會要求獅子做些額外工作,譬如剝開年柑,出真字等。
過去,一些主家會安排剝柚子、捉螃蟹、捉蛇、碗中撈魚等。以洪門來召集會眾的私會黨還會以各自的規矩來拜青。
采青是醒獅團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他收入則來自不定期的受邀演出,收費由主家與獅團接洽。一些醒獅團在農曆新年期間可賺取3萬至4萬元,足以維持一年的租金、水電、交通等運作開銷。

新加坡衛星圖
采青的傳統可追溯到南方民間反清復明義士為了掩飾清廷耳目,以「采青」和「踩清」的同音來貶低滿清,過程中又以「吞青」代表「吞滅清朝」之意,以「吐青」暗喻為「散清」的意思。清朝滅亡後,采青則賦予各種「勝意」、「典故」等元素,形成今天的青陣文化,要破解青陣便需靠舞獅者的智慧和功夫。

新加坡地圖
伍 舞獅活動是如何在東南亞新加坡傳承的?
目前在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的註冊醒獅團約300支,參與舞獅活動的則約一萬人,不過好些人士參與多家醒獅團,亦並非全都活躍。
新加坡的醒獅團關係密切,面對人手短缺時,彼此間會互相支援。譬如史丹福龍獅文化藝術團的團員多數是在籍學生與國民服役人員,由於時間有限,遇上重要的表演時,他們會跟其他獅團聯合起來出獅。此外,團員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5歲提高到30歲,此現象在新加坡的獅團是頗普遍的。

晚會上的舞獅
近年來,新的醒獅團陸續創建。譬如,2007年成立的新加坡新洋體育會,由南洋初級學院的學生與校友聯合組成。 1991年十多名龍獅愛好者成立新加坡關善壇龍獅學院。新加坡的舞獅活動跟二戰前後相比顯然踴躍得多,相比之下,70多年前新加坡只有三家註冊獅團:鶴山會館,岡州會館,精武體育會。
由於舞獅需要強大的體力與耐力,活躍的舞獅者多數年齡介於18至60歲之間,年紀較大的多數擔任教練的職位。

越南舞獅
01學習舞獅
培養舞獅後進的工作通常由已經累積多年技藝、經驗與知識的師傅負責,並由資深的學生協助。學藝人士多數是學生、國民服役人員以及年輕的男女,他們對傳統武術與獅藝都有濃厚的興趣。
表演舞獅除了體能,也必須要有一些武術根基,因此掌握基本的武術是很重要的。
訓練通常在會所進行,一個星期一次,多數安排在周末,大家不需要工作上課的時間。若是準備重要的表演、競賽等,訓練則會加場。

鶴山會館為培養後期之秀的舞獅訓練。
平時訓練時,學員學習到各種舞獅樂器、動作,以及音樂與動作間的配合。學員掌握基本技藝後,可以選擇朝向各自的專長發展。
新加坡醒獅團的組織簡單,最高職位為團長,團長以下的根據資歷,有師兄弟與師姐妹,以及打鼓、鑼和鈸的樂手。
如果醒獅團附屬於會館或廟宇,則必須向該組織的理事負責。

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為舞獅點睛
02舞獅內涵的變化
新加坡的舞獅表演者多數為各籍貫的華族人士,近年來有其他種族參與。譬如鶴山會館與岡州會館吸引到喜歡舞獅的印籍年輕人,敬揚龍獅團則有20多歲的馬來同胞。

日本的神樂系獅子舞
近年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舞獅表演朝向挑戰高度與自由表演,這種突破傳統舞獅格局高樁表演傳到越南等地,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吸引力。馬來西亞政府於2007年宣布把高樁舞獅列為國家文化遺產,鑑定了舞獅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地位,目前正在籌備提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來西亞的舞獅也受到各個種族的歡迎,不分年齡性別地加入舞獅的團隊中。

雪獅舞
不過,一些崇尚傳統獅藝的新加坡醒獅團並不認同這種高危險性,甚至可能從高空摔下,引起傷殘的「雜技表演」。他們認為舞獅所要學習的並非高樁上跳躍的挑戰,而是朝往傳統舞獅的細節、規矩、精益求精的藝術表現與體會尚武精神的內涵。

拳兒兩廣醒獅團
傳統的舞獅表演的道具主要是山洞與橋樑,代表高山與大橋。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的舞獅訓練通過攝像來取代傳統的示範與口傳方式。許多醒獅團亦通過社交媒體、網際網路、博客、臉書等來傳達訊息。
03醒獅團的另一類挑戰
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農曆新年對醒獅的要求增加,新加坡醒獅團往往供不應求。譬如2015年,只有194支醒獅團申請采青准證,比往年少5%。為了解決人手短缺,南仙龍獅體育會邀請越南的獅團前來助陣,不過入境前因人力部的政策而必須打道回府。

新加坡船舶動態地圖
一些新加坡人有醒獅團跟私會黨(黑道)掛鉤的觀念。報章報導鼎聖龍獅院曾經面對過這種情況,起因可能是有些表演者身上有刺青。受到「刺青形象」影響的獅團,一般會要求表演者戴上臂套,教練也會負起教導徒弟的責任。雖然刺青對醒獅團的形象有一定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跡象顯示這會阻礙新加坡舞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