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傑體育會永久榮譽顧問蔡來福1965年15歲就拜師學舞獅。(龍國雄攝)
作者:吳慶康
舞獅是流傳已久的傳統表演藝術,被認為是驅邪避凶的吉祥瑞物,每逢新年或節慶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已過古稀之年的舞獅師傅,早年刻苦學藝,晚年仍高舉獅頭傳承技藝,只望後繼有人,延續代代相傳的醒獅雄風。
71歲的蔡來福是鴻傑體育會的發起人和永久榮譽顧問,體育會雖然只創辦了10年,但蔡來福自15歲起就已經拜師學藝。

15歲學舞獅,半個世紀以來,蔡來福秉持信念,精進與傳承這項傳統技藝。
那是1965年,石叻道聯絡所成立醒獅團,從小愛看武打片,最崇拜電影人物黃飛鴻的蔡來福立馬和一眾好友報名參加,當時任教的是岡州會館非常有名氣的師傅之一李炳鴻,蔡來福在他的嚴格指導下,練得一身好獅藝,自此開始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扎馬步、打拳、打鼓,以及舞獅生涯。
蔡來福回憶過去半個世紀的舞獅生涯,難掩興奮之情。他分享說:「舞獅和武術分不開,講究基本功。馬步和打拳,甚至是打鑼打鼓打鈸都得不斷練習。我剛學的時候,一個星期四個晚上,每晚兩個小時,雖然很花時間,但喜歡,因為學習的時候有很多人看,覺得很威風,一點都不覺得辛苦。」
少年蔡來福什麼都學,最後讓師傅看他最精通什麼。「我喜歡獅頭,因為可以發揮感情。單是舞獅頭,我當年就跟師傅學了一年半,直到師傅去世為止。之後我們師兄弟繼續研究招式將之發揚光大,很多時候周末都會一起出去舞獅,是年少時的主要休閒活動。」

71歲的蔡來福專長舞獅頭,當年單是學舞獅頭就學了一年半。(龍國雄攝)
這些年來,除了在春節和一些重要的節慶拿起獅頭,蔡來福幾乎每年都會帶學徒參加義安城全國舞獅錦標賽,讓學徒有機會表演。他透露,自己最後一次表演是上世紀70年代在國家劇場,隨著年齡增長,他最後一次和眾學徒一起舞獅,是2018年在新加坡岡州會館慶祝成立178周年的遊藝晚會上,而最後一次在過年舞獅頭采青,是三年前去徒孫的家。
蔡來福回憶說:「以前過年舞獅采青,最少30人出動,有36種青,72種陣,人多勢眾,氣勢磅礴。但現在的采青活動簡單很多,懂得這些陣法的人已經很少。以前舞獅,重要的是馬步和基本法。現代化的舞獅者,真正扎得穩馬步的已不多,現在舞獅的動作比較自由發揮,水準參差,看了有點感慨。」
更教蔡來福難過的是,今年因疫情導致舞獅形式和人數大受限制,大大滅了舞獅的威猛。「我們明白今年的情況特殊,嚴格來說,舞獅很難只有八人,因為這是動作劇烈的運動,師兄弟們得接力上場。要戴口罩打鑼打鈸也有困難,因為那很耗力,還得隨鼓樂吶喊,要在這些限制下舞獅就沒什麼意思了。」
蔡來福說,鴻傑體育會第一代會員的平均年齡介於50歲到70歲,為了會員的健康安全,體育會決定今年完全不參與任何春節采青活動。由於平時會員上課都不收費,春節期間多達50、60團的采青活動幾乎是會館一整年唯一收入來源,這也意味著今年不會有什麼收入來維持體育會的經費,會員們得自掏腰包了。

陳文山(後排左起順時鐘)、陳南利、韋邦運、餘思文、陳蓮清、蔡來福、陳文財、李祖華。(林國明攝)
授課半世紀
舞獅半世紀,蔡來福說他最輝煌的年代是1970年代初,服完兵役後22歲就出來收徒授課,1976年加入健強國術體育會教舞獅,一教就幾十年,直到1985年體育會關閉。2010年,健強國術體育會會員找蔡來福重開會館,鴻傑體育會因此創立,由當年健強國術體育會創始人余秀清的兒子餘思文(64歲)擔任會長,與其他會員一起合力將體育會搞起來。
過去10年,鴻傑體育會不間斷收徒授課,甚至有以前的會員帶孩子來學,至今已有第三代學徒,甚至連4、5歲的學徒都有。雖然年齡漸長,但蔡來福為傳承這優秀的傳統文化,仍堅持一星期授課一次,每一次兩個小時。「我現在有大約50個第三代學生,主要教一些基本武術,以及舞獅頭的基本動作,其他的留給我的第二代學生傳授。」
談到從前與現在學舞獅的不同,蔡來福說,以前要學很久的基本功之後才可以碰獅頭,但現在的學生專注力不足,因此師傅得先讓學徒玩獅頭,引起他們的興趣。「以前是師傅看學徒精通什麼,現在要看學生對什麼有興趣,傳承文化的出發點一樣,但傳承的方式不一樣了。」
蔡來福透露,相比過去,現在的學生較頑皮不專心,不能像以前般被打罵,加上家長會來看,因此做師傅的不能太嚴厲。他說:「我們得用新的方式授課,比如把舞獅動作錄製下來,回播給學生看,或放上社交媒體。現在的小孩,學習兩年後可以表演基本的舞獅,但沒法和當年的我們相比,尤其是基本功。」
首兩年只學扎馬步
在鴻傑體育會的醒獅活動中負責鼓樂的陳文財(52歲)回憶當年當學徒時的情景,就與現在的學生有天淵之別。陳文財對舞獅的興趣,是小時候在鄉村過年時看采青活動引發的,後來當然也受電影的影響。
在一家防水公司擔任營銷的陳文財說:「我1979年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加入醒獅團,參加後發覺與想像中的威風凜凜完全不同,訓練非常辛苦,起初兩年只學扎馬步的基本功,每次都要扎一炷香的時間,每一次上課藤條就在一邊,是會辛苦到流眼淚的。現在學舞獅的小孩,連罵都不行了。」
陳文財的姐姐,負責鼓樂的陳蓮清(55歲)也回憶說:「以前我們要在沙地扎馬步,會有師兄站在我們的腿上,一旦支持不了跌倒,馬上破皮流血,很辛苦的。每次我們練習完畢,連下樓梯都很難,腳會發抖,現在的小孩不可能這樣吃苦。」
陳文財記得,當年入會學舞獅的人數原本有20多人,但因為訓練艱辛,兩年後熬得住留下來的,只剩下六個,可見淘汰率之高。「剩下幾個學徒後,師傅才真正開始教舞獅的動作和打鼓等,一樣一樣教,每個動作只教一小部分,哪個動作過不了關,就得一直練下去,直到學會為止,才可晉升學其他的。」
陳文財當年學獅藝很勤奮,雖然一周只到會館學習兩次,但其他時間他都在家裡勤練,因為只要沒練好,下一次上課師傅就不會教授新技藝。
雖然辛苦,但陳文財沒有放棄,他深深被舞獅的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動作和造型給吸引,舞獅所帶來的興奮感,足以抵消訓練的辛苦。陳文財說,他是從鼓樂開始學習,懂了鼓樂的韻律與舞獅動作兩者之間的關係之後,再學舞獅就有更大的領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徒得以學會不同技藝,但師傅會觀察學生的專長,之後再讓他專攻某個動作。」
代代相傳一家人
舞獅是一項講究嚴格紀律的傳統文化團體活動,受訪的資深舞獅師傅都異口同聲認為,青少年好動好勇好鬥,舞獅活動正適合他們。事實上,不少體育會的醒獅團員,已經延續兩三代,一些「舞獅父母」會帶著孩子到會館繼續學習,除了希望能將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讓孩子能有更充實的生活。
鴻傑體育會會長餘思文的父親余秀清是當年健強國術體育會的創辦人,餘思文從小就在舞獅的環境中長大。他說:「武術和舞獅是我成長的一部分,當年的小孩沒有什麼其他娛樂,除了讀書就是到會館活動,由於以前會館不時會和黑社會扯上關係,所以會館的『家教』很嚴,嚴禁黨派混入,會員也不能文身。年少時候加入會館學習舞獅,讓我學習過團體生活,學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能強身健體。」

因為父親的關係,鴻傑體育會會長餘思文從小就受舞獅文化的薰陶。(林國明攝)

健強國術體育會早年的醒獅表演,聲勢浩大。(受訪者提供)
經營素食餐館華津素食的餘思文說,像醒獅團這樣的團體,有很強的家庭元素。「當年我老爸退休後,會館的事務由哥哥接手,我則繼續充當鼓樂手。在一脈相傳的過程中,有可靠的長者監督年輕人,文化傳統才能完好保存,如果這個長者是親人,可能還會事半功倍。」
身為鴻傑體育會會長,餘思文最大的期望是這個由師兄弟建立起來的醒獅團,一定要繼續傳承下去。
鴻傑體育會有同時學習獅藝的一家兩代人。負責鼓樂和龍獅製作的陳蓮清和負責舞獅尾的李南利(56歲)是夫妻,他們的孩子也在體育會學習舞獅,陳蓮清的兩個弟弟陳文山(48歲)和陳文財,則負責舞獅頭和鼓樂。
獅頭獅尾一家親
一頭獅要舞得完美,獅頭和獅尾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非常重要,當這兩個人是一家人,默契就更好了。受哥哥姐姐的影響,陳文山在小學三年級加入會館學舞獅,從扎馬步開始,掌握鼓樂的竅門後,專攻獅頭。

陳文財小時候學舞獅,起初兩年只學扎馬步的基本功。(林國明攝)

一家兩代舞獅高手陳文山(前左順時鐘)、陳蓮清、陳文財、陳欣勵及李南利。(林國明攝)
問他為何會被挑中舞獅頭,起重機操作員陳文山說:「除了對獅頭有興趣之外,我的體形較小,彈跳力較好,比較適合。如果身形太大,舞起獅頭也許不夠靈活,舞獅尾的團友的體形也必需要更健壯才能配合。」
舞獅頭30年的陳文山說,獅頭要舞得栩栩如生,就得觀察和模仿一些動物,如貓狗的動作和神韻。如果基本功好,要掌握好成熟的動作並不難。比較有挑戰性的,是與獅尾的配合。他說:「獅頭獅尾是一起練習的,我們會一起研究各種動作,才來配合,特別是動作的快慢,因為有時獅頭須要先快兩步,有時是獅尾得先進行某個動作,這種默契要長久練習,練到不必想就可以做到的地步。」

陳蓮清在醒獅隊中擔任鼓樂手,也製作龍獅。(林國明攝)
長期與陳文山搭檔舞獅尾的,是他的姐夫李南利,兩人合作多年,默契無間。
一般人看舞獅主要聚焦獅頭,獅尾往往被忽略,但獅尾勞苦功高,是舞獅的無名英雄,因為獅子的動作如「睜眼」、「洗須」、「舔身」以及「抖毛」等,都得由獅頭和獅尾完美配合才能活靈活現。李南利專長獅尾,獅尾對他而言,特別有吸引力。他說:「獅尾的魅力在於能與獅頭配合無間,而且要『預知』獅頭會有什麼動作,才能『先行一步』,讓整頭獅子的動作完美。」

鴻傑體育會醒獅團在2019年的新加坡龍獅節資深傳統南獅比賽中,榮獲最佳默契獎。(吳慶康攝)
經驗老到也會失手
雖然長期與小舅子合作,但由於經驗老到,李南利就算與不相熟的獅頭合作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他指出,舞獅尾除了要控制獅尾巴,還要有力氣支撐舞獅頭者,讓舞獅頭的搭檔能隨心所欲攀高跳躍,腰馬合一因此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