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尾超過40年的李南利,正業是卡車司機,晚上時間較自由,每周可以抽出兩個晚上練習。他分享說,舞獅的最大滿足感是代表新加坡出賽獲獎的時候,比如在2000年到泰國出賽獲得冠軍,很有成就感。

李南利(右)和陳文山(左)一同舞獅幾十年,默契十足。(林國明攝)
即便是獅頭獅尾一家親,也不是每次演出都萬無一失。這些年來,陳文山和李南利都曾失手。陳文山說:「一次做跳樁表演時,因為樁滑,獅頭獅尾一起往下掉,我傷到腳踝。另一次比較嚴重,在樁上練習回跳的時候,我跳過了,但獅尾沒順利跳過,姐夫摔下時胸口重重地打在鐵盤上,傷得不輕,住院三天。」
舞獅跳樁雖然好看,但危險度高,陳文山和李南利後來為了安全不再表演跳樁,只專注於傳統的舞獅表演,也只教授傳統舞獅。陳文山說:「傳統舞獅的套式動作好看,又有傳統味道,而且安全,家長也放心。」
舞獅文化的改變
舞獅的起源有不同傳說,一個版本是源自1500年前的北魏,到了南宋,慶典中開始出現北獅,南獅的發展則是在近代的廣東地區。不論源自何時何地,舞獅文化毫無疑問經歷了許多變遷。

在新加坡比較常見的是外表看起來比較威猛的南獅。(林國明攝)
陳文財透露,以前舞獅只教廣東人,不外傳。當年他的師公從中國南下,生活艱苦,為了謀生也將舞獅技藝傳授給非廣東人,但條件是學徒得學會講廣東話,要不然會被視為背叛。陳文財說:「所以當年我們的師傅雖然不是廣東人,也有機會學,然後代代相傳,我這個客家人也才有這個機會,要不然是學不到的。」
舞獅在舊年代不論紅白事,每次出動都聲勢浩大,現在則大多只在喜慶節日才出現。陳文財說,舞獅吃力不討好,需要很大的經費來維持,一些醒獅團一般會在春節采青時籌集一整年的經費,籌不夠的話一年的活動就會受影響。今年醒獅活動大受限制,對許多體育會來說影響非常大。
陳文財指出,一些新晉的醒獅團體為了創新也為了籌集經費,會做一些傳統以外的舞獅表演,比如融合新式舞步的舞獅,這些都是舞獅文化的演變。他說:「時代變遷,改變難免,我覺得不論怎麼變,關鍵是需要保持原有的傳統價值,不能偏離原本的宗旨。」
陳文財說,一些跟著新時代出現的變化,如霓虹造型獅頭,他可以接受,但對舞獅文化的基本尊重,不能以新時代新作風為藉口而丟失。他說:「當一個人拿起獅頭舞獅,他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頭獅了。因此要有對傳統舞獅的敬重,比如不能穿著比基尼舞獅,不能偏離獅子的基本動作,也不能坐在獅頭上,那是不敬。」
舞獅42年的陳文財說,早年娛樂少,人們較注重傳統。現在年輕一代觸角廣,接觸的東西太多,要保留傳統文化有一定難度。「祖輩在傳承舞獅文化上扮演的監督角色很重要。舞獅有很獨特的文化,仍有很大的存在空間,得努力將之發揚光大。有傳承,就有人記得,沒傳承,就會忘記。」
早年舞獅精彩絕倫
根據2019年12月新加坡鶴山會館出版的《鶴山獅風雨兼程碩果百年》,本地有300多個獅團,主要以結合獅子和貓的形態的鶴山獅居多。舞獅有南北兩種,南獅在中國有大約300年的歷史,北獅則有1500年歷史。新加坡的獅子大多是南獅,南獅外表看起來比較威猛,所以比較風行,主要為廣東佛山獅和鶴山獅。不過北獅在50到80年代在本地也相當風行。
我國獨立前後的舞獅情況與今日相比大為不同。蔡來福指出,最基本的不同是,早年的舞獅在造型和舞法上都與現在有別。「以前獅頭有三色,黃色(代表劉備)、黑色(代表張飛)、紅色(代表關公)。現在的舞獅顏色多是七彩的。以前舞獅的每一個招式,根據傳統都要站穩馬步,現在並不特別講究。」
毫無疑問,早年舞獅由於采青內容多樣化,因此更精彩。陳文財透露,以前醒獅團采青最刺激的就是去牛車水,沒有兩下子功夫的師傅都不敢去。他說:「因為牛車水一帶很多人懂得舞獅,當地的醒獅團和商家都會擺出高難度的青陣來挑戰獅團。由於牛車水有很多不同社團和派別,大家對各種青陣的詮釋不一樣,因此容易產生誤會發生口角,甚至打鬥。」
這些年來,陳文財記憶中最精彩的,是挑戰過蜈蚣青。所謂蜈蚣青,是用柑和辣椒擺成蜈蚣造型的陣。根據記載,獅子桌面探陣後(獅子探陣不可圍繞桌子)從蜈蚣尾部上桌,以腳踏著蜈蚣腳,再用腳踏破蜈蚣頭和眼,獅子從後而上取所有的柑和辣椒,吃青吐青。然後獅子用柑和辣椒在桌面拼成「吉旺」兩字,隨後趨前下桌,把兩個柑撿回給設青者。
從蜈蚣青的形容想像,這個青陣似乎不難,但陳文財挑戰的蜈蚣青內有乾坤。陳文財說:「一般來說,家裡有不好的事情或生意不順,才會擺蜈蚣青,用來破邪,因此獅子得將青里的柑踩破。但當時那個蜈蚣青的柑是釘在木板上的,一踩就踩到鐵釘,容易受傷。這個青不簡單,當然紅包也大,所以青陣不能只看表面。」
在更早的年代,據說還有「蛇青」。李南利分享說,他沒看過,但聽說是用真蛇,所以師傅多少要有武術底,才能制服真蛇,把蛇殺死,采青才算完成。現在當然沒這麼殘忍,只用竹子來代表蛇。「另外還有采青要破龍缸,難度很高,我嘗試過,打不破。」
紀律嚴培養好品德
談到當年舞獅環境會否龍蛇混雜,眾資深師傅不否認當年確實有黑社會混入,所以過去一些人會將舞獅與黨派聯想在一起,讓人對舞獅活動有負面印象。
陳文財說:「現在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我們的體育會更是絕對沒有。事實上,舞獅豐富的內容很有吸引力,甚至引起白領和外籍人士的興趣。年輕人學習之後就有寄託,不會到處亂跑,或只在社交媒體上流連。加上紀律嚴,青少年加入後會培養出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
陳文山也同意,習獅是很有紀律的團體活動,年輕人會覺得有目標,也就更容易培養上進心。「我們的年代學業沒那麼重要,現在不一樣,所以我們會鼓勵學生儘量在兩方面取得平衡,不能影響學業。」
為了將舞獅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年輕人接軌,目前很多體育會的醒獅團師傅,會利用社交媒體發布各種與舞獅有關的消息,拍攝視頻與會員分享,藉此吸引新一代。
陳文財說:「通過社交媒體,肯定會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但是否會長久就不確定。社交媒體和任何事情一樣都有正負兩面,我希望年輕的舞獅學徒不要為了爭名氣而在社交媒體上互相謾罵。別人的讚美可以拿,批評更要接受,這樣才有進步。」
陳文山說,身為師傅,他們很開心這些年在舞獅形象的改變和提升上作出一些貢獻,而他個人最大的滿足感,是看到成員上下一條心。
只要舞得動就會繼續
鴻傑體育會的資深舞獅師傅每個都有幾十年經驗,雖然年紀漸大,但他們對舞獅的熱忱不減,然而,歲月不饒人,體力終究還是會向時間妥協。
陳文財坦言,在動作上,他們這班師兄弟勝任有餘;在體力上要應付一般舞獅也還可以,但要和年輕人爭一技之長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不會認輸或放棄,只要還舞得動就會繼續。遺憾的是,有經驗的團員不夠,一些酬勞不錯的活動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我們寧缺勿濫。」
李南利也說,只要體力還可以,不會放棄舞獅。「因為一旦放棄練習,體能會馬上下降。所以我現在每周仍最少跑步三天,一個星期至少跑20公里。」
談到未來的展望,鴻傑體育會醒獅團的師傅都希望下一代能繼續傳承舞獅文化,將這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