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漫畫,大家一般都會想起紅遍全球,多得看不完的日本漫畫?還是漸漸崛起的中國漫畫?
要知道在新加坡,也是有很棒的四格漫畫,而且是實體出版的!想當年,許多學子會在學生報《大拇指》中,尋找漫畫家翁添保的期刊漫畫《又是這一班》。
「這一班「系列始於1993年,早期的系列書籍名為「我們這一班」。2005年,《又是這一班》系列的第一本誕生了,開始成為許多00後在求學時期酷愛的華文漫畫,至今已出版六個系列。
萌萌的人物
這個本土漫畫《又是這一班》的一些人物:小胖、小寶、小寶媽媽、汪老師、朱校長、嚴主任和艾美,每一個的性格都十分鮮明,非常接地氣。
小胖:一個單純呆萌,但是非常樂於助人的學生。他和小寶是死黨。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45,玲子傳媒)
小寶:日常生活中總是喜歡耍一些小聰明、調皮中卻不失可愛。翁添保把他形容為「絕對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68,玲子傳媒)
小寶媽媽:一個為小寶操碎了心的母親,非常關心小寶的成績,個性「怕輸」。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32,玲子傳媒)
汪老師:一個盡忠職守的老師,但有時卻被這幫調皮的學生整得無可奈何。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11,玲子傳媒)
朱校長:一個老頑童,在校長的外殼下,他有著非常有趣的靈魂。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22,玲子傳媒)
嚴主任:一個外表嚴肅,但內心善良的老師。

(圖源:《又是這一班2》(2008)頁21,玲子傳媒)
艾美:追星女孩,酷愛5566男團,可惜沒有娛樂科,不然她肯定是學霸。

(圖源:《又是這一班》(2005)頁14,玲子傳媒)
這些「主演「,其實就映射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雖然不完美,偶爾也有自己的小缺點,但是都這些四格漫畫中,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現實中或許也會有如小胖或小寶這麼有趣的學生吧!至於汪老師,像不像當年一直勸你好好學習的老師呢?
新加坡的縮影
翁添保的漫畫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借一些看似簡單搞笑的情節,反映一些社會現實。

(圖源:翁添保官方臉書)
例如以上這篇漫畫,短短四格,就帶出了現在疫情當前,要保持社交距離的課題。
另外,由於這個系列的漫畫主要是描寫新加坡的校園生活,因此語言方面也非常本土化。

(圖源:《又是這一班6》(2018)頁24,玲子傳媒)
在這裡可以看到新加坡人平時說中文的方式。「還我」其實是新加坡式華語,意思就是「還給我」。另外,有些新加坡華人也會在日常對話時夾雜英語,跟香港人有幾分相似。
漫畫家與華文老師

(圖源:翁添保官方臉書)
在80年代,華文漫畫興起,翁添保受到了一些早期的本地漫畫家的啟發,開始把他畫的四格漫畫發表在報刊上。
為什麼要畫四格漫畫呢?他覺得短小的篇幅,更能用來反映現實議題,引人發笑之餘,也能夠發人深省。說到靈感來源,大部分來自他的女兒、同事們和學生們。身為華文老師的他,每天都目睹校園的多姿多彩,以及師生互動,因此能夠從中獲得這些接地氣的故事靈感。
有趣的是,他筆下的這些人物從開始到現在,經過一整個系列後,還是小學生、老師及校長。翁添保曾在《又是這一班3》中感慨道「漫畫的奇妙在於,裡面人物不會受到歲月的洗禮,每個角色都能永遠長青。
然而,寫這個漫畫時,還是會有一些挑戰的。他描述道,好幾次面臨幾個小時後就要交稿的處境時,結果總是能夠有驚無險地擠出作品來。雖然壓力大的時候總嚷著說不要畫了,但最後還是堅持下去了。他就是這樣堅持了一年又一年,而至今,「這一班「系列已經超過25歲了!
除了「這一班「系列之外,翁添保還有在刊登《一本正經的漫畫》。學生們酷愛他的作品,讓他覺得很高興,但讓他更欣慰的是,自己的漫畫為新加坡學生創造了更多接觸華文的機會。他常常參加一些通過漫畫來推廣中文閱讀的活動,也出版了《漫畫作文》華文作文工具書。
就如翁添保在《又是這一班》表示,畫四格漫畫就像拍電影。就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創作空間、一流的演員(漫畫角色),還有忠實讀者,因此他到如今還是畫得樂此不疲。

每當翻看這個兒時讀物,總是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就如漫畫里的人物都不會受到歲月的洗禮,雖然現實中的我們難免會老去,但是偶爾翻看這些少時最喜歡的書籍、聽聽那些年少時的經典歌曲,還是能夠把我們帶回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的歲月。哪怕只是一瞬間,也足夠了。
感謝這些創作者帶給我們的珍貴回憶。日後,翁添還會帶來什麼溫馨的作品給大家呢?相信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