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心力衰竭患者體內都缺乏鐵質,導致他們反覆入院的機率增高。一項跨國研究發現,體內缺鐵的急性心衰患者通過靜脈輸鐵,能顯著降低他們因心衰問題再次入院和病逝的風險。

國家心臟中心心內科高級顧問醫生兼心衰計劃主任沈慶龍副教授(左)在2018年為心衰患者蘇慕西(右)進行補鐵治療,取得良好成效。(國家心臟中心提供)
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接下來將讓體內缺鐵的心衰患者,在出院前接受補鐵治療,減低他們在一年內再次住院的機率。
國家心臟中心和來自歐洲、中東與南美洲國家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跨國研究發現,通過靜脈輸鐵,急性心衰患者因心血管問題再次入院的機率能顯著減低。
來自15個國家、約1100名體內缺鐵的急性心衰患者參與這項名為AFFIRM-AHF的研究。研究人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通過靜脈注射羧基麥芽糖鐵(Ferric Carboxymaltose),另一組則注射安慰劑(Placebo)。研究人員在患者出院後注射第一劑藥物,若患者仍缺鐵,則會陸續在他們出院後第六周、12周和24周注射藥物。
結果顯示,比起沒有注射羧基麥芽糖鐵的患者,接受補鐵治療的病患在一年內再次入院的機率減少26%。
國家心臟中心心內科高級顧問醫生兼心衰計劃主任沈慶龍副教授說,相當多心衰患者體內都缺鐵,導致他們入院和病逝的風險提高,因此及早發現這類合併症至關重要。
國家心臟中心也將根據這項研究成果,為體內缺鐵的心衰患者進行補鐵治療。
他說:「我們將為住院的心衰患者測量他們體內的鐵質數量,若發現患者缺鐵,我們會讓他們通過靜脈輸鐵補充鐵質,避免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再次入院。」
沈慶龍指出,新加坡從幾年前開始普遍使用靜脈輸鐵,輸液過程不到15分鐘。比起口服鐵片,心衰患者通過靜脈輸鐵的方式能更容易吸收鐵質。
他也指出,參與研究的患者中,高達八成只須注射一到兩劑的羧基麥芽糖鐵,就能有效在一年內減少住院的機率。
共有58名新加坡心衰患者參與上述研究,當中包括61歲的蘇慕西(Sumuthi D/O Nadesan)。她在2010年被診斷出患有心衰,之後經常因心血管問題進出醫院。
她在2018年因心衰問題入院時,醫生便讓她接受補鐵治療。「我以前因心衰的問題身體不適,每年住院兩次左右,從接受補鐵治療到現在,我沒有再次入院,我覺得很有幫助,過程也很簡單快速。」
記者:林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