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開會時,司禮衛長手持權杖靠肩,帶領議長和國會書記人員等進入國會,議長一行人就坐後,司禮衛長把權杖擺在桌上的支架,鞠躬就坐,會議就可以開始了。權杖也代表國會賦予議長的權力。

新加坡國會權杖。(新加坡國會網站)
如果你有注意國會開會,常會看到桌上打橫擺放著一支漂亮的金屬長杖,那就是「國會權杖」(Parliament Mace)。
一般上,在國會開會時,由司禮衛長(Serjeant-at-Arms)手持權杖靠肩,帶領議長和國會書記人員等進入國會,議長一行人就坐後,司禮衛長把權杖擺在桌上的支架,鞠躬就坐,會議就可以開始了。權杖也代表國會賦予議長的權力。
權杖的來源

「市議會」權杖。
權杖的前身其實是古代的武器「狼牙棒」(釘錘),那是一根在棒頭有棗核狀的硬突物,或者嵌了鐵釘的重棒,可以破壞敵人的鎖甲冑甲,極具致命性。
中世紀時,因為英格蘭國王的「御林軍」在替國王執行任務或徵收賦稅時,都帶狼牙棒,於是它慢慢成為國王權威的象徵,還在棒底印上國王的紋章。後來逐漸演變成代表統治者權威的象徵式的標記,現代一般上在典禮和慶祝儀式時使用。
我國國會權杖
我國的國會權杖,上有一隻拿著一把三叉戟的帶翼獅子雕塑,代表獅子城是航空和海運的中心。獅子座下面,分別是英國王冠和殖民地的飾徽。杖身均衡相間,雕滿獅頭和中國帆船。還有,在波浪里翻滾的魚繞杖權一周。杖底印章是一隻鷹頭獅和王冠,代表開埠的萊佛士的紋章。
1954年6月15日,當時新加坡總督約翰·尼誥(John Nicoll,尼誥大道以他命名)宣布成立新加坡立法議會,也設立議長制和權杖,權杖也就一直用到今天。據說當時用了約1000堅尼(guinea)金幣打造,約目前一萬元。
我國的「市議會權杖」
新加坡還有另外一支漂亮的權杖。權杖的杖頭是一隻在椰樹下的獅子,那是新加坡市的「市徽」,底座由四大種族支撐著。接著的六面體分別是講述新加坡歷史的六個盾形紋章:萊佛士、東印度公司、英國、海峽殖民地、殖民政府和新加坡市。然後是一圈「前進吧新加坡拉」(Majulah Singapura)標語。承托著這個重擔的,是由五種商船、帆船和飛機代表的轉口貿易經濟,再由六隻海鷹護航。
杖身多姿多彩,雕著一系列新加坡特別的植物,如豬籠草、胡姬花、芋花、豆蔻、胡椒、甘蜜、棕櫚、甘蔗和紅毛丹等。杖基雕的是當時風靡馬來亞的羽毛球運動,刻上製造公司和質量等資料後,以代表工業的錫礦、黃梨和樹膠種籽為底座。
這權杖是為慶祝新加坡人口達到100萬,升級為「市」而製造的,由陸運濤帶領本地商賈捐助。權杖在英國鑄造完後,還在愛丁堡和倫敦展覽,1954年由陸運濤代表呈獻給市議會。因為陸運濤愛鳥,所以權杖才有以他喜愛的海鷹為裝飾。
1957年,王永元獲選為市長,他動議廢除權杖這類殖民政府傳統,這「市議會權杖」便被擱置在儲物室,最後輾轉到博物館,目前在國家博物館裡展覽。
保留權杖禮儀
去年12月,英國發生一場權杖鬧劇。在爭論脫歐會議時,一名反對黨議員衝上前奪走權杖,於是會議被逼中止。議員後來被逐出國會,並受到藐視國會的處罰。目前很多國家,尤其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國會,都還繼續保留權杖這個禮儀傳統。
圖/文: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