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加坡對於美國的投資也是毫不手軟,十分慷慨。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曾經表示:
「儘管我們是個彈丸小國,在亞洲國家中,新加坡是美國第四大海外直接投資者。我們也簽署了可以協助確保美國在區域的經濟與戰略存在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國防和安全是新美夥伴關係的另一重大支柱。新加坡的武裝部隊定期參與美國主導的聯合軍事演習,新加坡空軍也有一些特遣小分隊駐紮在美國。
新加坡也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提供方便,允許美國使用新加坡的國防設施。2015年,新美簽署了《加強防務合作協定》(enhanced Defence Cooperation Agreement),探討在網絡安全和反恐等新領域合作。
這一舉措也象徵著新美兩國的軍事合作進一步升級。
03. 李顯龍的選擇
基於新加坡與中國和美國都有密切聯繫與合作,在面臨中美雙方暗流涌動的今天,新加坡到底準備怎麼做?
顯然,李顯龍總理對於這點也是很著急的。6月4日,李顯龍親自發表文章對新加坡處理與中美關係問題明確表態,更是大聲疾呼請中美保持和平冷靜。
李顯龍坦言,中美關係,將是亞洲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這個時代面對的「根本問題」。
在其中,李顯龍代表新加坡,明確表達了多個重要觀點:
1. 亞洲長期處於美國主導的「美式和平」格局中,曾經的中國沒有能力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也沒有試圖這樣做。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美國使亞洲的穩定和繁榮得以實現。美國倡導建立一個開放、一體化和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並提供一個安全保護傘,使區域國家能夠在此基礎上合作與和平競爭。美國跨國企業在亞洲大量投資,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創意。隨著華盛頓促進自由貿易和向世界開放美國市場,亞洲與美國的貿易逐漸增長。
儘管如此,「美式和平」依然發揮效用,中國地位的這些根本性變化便是在其框架內發生的。中國沒有能力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也沒有試圖這樣做。事實上,它採納了鄧小平的名言「韜光養晦」作為指導思想,將農業、工業和科技的現代化放在軍事力量建設之前。

2. 在中國崛起的今天,「美式和平」格局已被打破。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至今為止,這個做法行之有效。但「美式和平」的戰略基礎已發生根本轉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的經濟、技術能力和政治影響力成倍增長,它對世界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已不再引用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箴言。中國視自己為一個大陸大國,也渴望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它一直致力於陸軍和海軍的現代化,以使將其軍隊轉變為一支世界級的戰鬥力量。中國越來越希望保護和推進其海外利益,並確保其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地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在許多方面仍然是超級大國的美國,正在重新評估其宏觀戰略。隨著美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份額的減少,目前尚不清楚它是會繼續承擔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的重任,還是會轉而採取更狹隘的「美國優先」方式來保護自身利益。
3. 新加坡對中美各自發展道路的選擇,都持保留意見和懷疑態度。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美國和中國各自面臨重大抉擇。美國必須決定,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一種生存威脅,並試圖以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中國,或是承認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國。如果選擇後者,美國就必須制訂與中國打交道的方法,儘可能促進合作和良性競爭,而不讓競爭傷害整體關係。理想情況是,這一競爭將在商定的多邊框架內進行,並採用類似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所遵循的規則和準則。
就中國而言,它必須決定是否要成為一個不受制約的大國,為所欲為,憑藉其絕對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取勝,但也要冒著遭到美國和其他國家強烈抵制的風險。這種做法可能會加劇緊張和不滿情緒,從長遠來看,會影響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
這是個真實的危險:皮尤研究中心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亞洲和西歐國家的人,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儘管中國最近努力在海外打造軟實力,例如通過孔子學院網絡,以及中資國際報紙和電視媒體等,但形勢還是對它不利。
4. 李顯龍對中國未來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選擇,展現了一定程度的擔憂。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中國在本區域也有重大利益。東北亞依然籠罩在第二次中日戰爭和韓戰的陰影下。東南亞是中國能源和原材料的來源地、經濟合作夥伴,以及重要的海上交通線。為了保護能源安全,它也將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視為必須保持開放的咽喉要道。但與美國的一個關鍵區別是,中國將亞太區域視為俄羅斯所謂的「近鄰」(near abroad),因此對其自身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國家主席說過,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但他也說,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他認為太平洋足夠大,可以讓美中兩國和平共處,有重疊的朋友圈和夥伴圈呢?還是認為它足夠大,兩個大國可以將之一分為二,形成敵對的勢力範圍?
新加坡和其他亞太國家會傾向哪種解讀,是不言自明的。儘管它們可能對事態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還是熱切希望不要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美國的安保力量對亞太區域仍然至關重要。沒有它,日本和韓國將不得不考慮發展核武器。幸運的是,這些事態發展仍然只是假設,但其前景既不利於東北亞的穩定,也不利於全球的防擴散努力。
5. 美國無法取代中國,中國是不可失去的。中國短期內也無法撼動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美國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供應國,就像美國自己沒有中國市場是不可想像的一樣。中國是美國商品的第三大進口國,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

2019世界各國GDP排名
但中國也無法取代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全球金融體系主要依賴於美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近期內不太可能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儘管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超過對美國的出口,但美國跨國公司仍然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亞太國家最大的外國投資來源。
最後李顯龍表示,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區域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與此同時,中國是隔鄰的區域大國。
總而言之,新加坡不希望被迫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
(以下為李顯龍發表原文譯文)
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清楚地提醒我們,各國攜手合作是多麼重要。疾病不受國界限制,我們迫切需要國際合作來控制這場流行病,並減少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即使美中關係大好,對冠病採取集體應對措施,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幸的是,冠病疫情正在加劇美中之間的對抗,使不信任感加深,比看誰更高人一等,並不停地相互指責。如果疫情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個主要議題(現在看來似乎在所難免),情況肯定會惡化。我們只能希望,事態的嚴重性能使人們集中心思,理智地對待問題。

所以,從李顯龍最新的表態上看,一向追求務實的新加坡並不想選邊站,只想間於齊楚,方能在中間獲得最實際的利益。
這是理性的選擇,也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不過新加坡大選在即,政府即將換屆。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會否改變,對待中美的態度是否有所變化,也還是個未知數。
對於新中美三國關係的發展
你有怎樣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