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在疫戰中先後宣布四份預算案,含金量都非常高,總撥款額累計近1000億新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共動用國家儲備金520億新元,協助新加坡民眾對抗疫情。這充分表明新加坡的實力與堅強決心,令世人為之驚嘆!
而同時令人讚嘆的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這四份預算案的名稱,不僅在經濟上含金量很高,而且在文化上含金量也非常高,充分體現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與領導人的超人智慧。

新加坡兩個月內推出的三大預算案,被命名為:Unity、Resilience、Solidarity,翻譯成中文是:團結、韌性、同舟共濟。這也是新加坡對抗冠狀病毒疫情的八字箴言。加上新近推出第四份預算案被命名為「堅毅向前」,這12個字,兵儒相融,文商合一,點石成金,落地有聲。
為什麼說新加坡這四個預算案的名稱體現了兵儒思想?
李光耀一直都為新加坡有儒家文化背景而感到高興,他把儒家價值觀作為治國理念,同時推崇《孫子兵法》。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兵家文化為李光耀這顆政治明星增添了智慧的光環。

創辦的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是從研究儒學的東亞哲學研究所(IEAP)發展而來的。他曾對李光耀說,不讀《孫子兵法》不可當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總理曾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

新加坡長期受儒家文化和兵家思想的影響,無論國泰民安還是國家危難,都彰顯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兵儒相融,相得益彰。新加坡這四個預算案的名稱就是最好的印證。
2月8日,新加坡推出名為「團結」的預算案,用於救市濟困幫助新加坡受冠病疫情打擊的企業與國人。這個名稱體現了團結的新加坡,保家安⺠。用王瑞傑的話說,面對病毒,我們全民一心,新加坡必定能夠走出困境,把這個危機化為機遇、越戰越勇。
儒家文化和兵家思想都一致強調「團結」。儒家學說倡導「和為貴」,蘊涵著團隊精神,孔子「大一統」思想講的就是團結。孫子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只要國君、統帥與廣大民眾、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一定能戰勝敵人。表明孫子把上下團結、人心歸一當作取勝的重要因素。
3月26日,新加坡推出名為「韌性」預算案,主要有三大目的:一是保住國民工作;二是幫助企業繼續經營下去;三是加強經濟和社會韌性,為復甦作準備。
在儒家看來,「韌性」是一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孔子說「七十而不逾矩」,「吾日三省吾身」,靠的就是「韌性」。對兵家而言,首先保證自己系統的強韌性,反脆弱性,與對方比耐力,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刻,誰就贏得勝利,這就叫「自保而全勝」。

4月6日,新加坡推出名為「同舟共濟」預算案,為幫助國人承擔居家生活期間上漲的水電費開銷。「同舟共濟」寓意政府與每個家庭風雨同舟,共度難關。1992年,新加坡政府曾發表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其中就有「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本意是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春秋時期,有人問孫武怎樣用兵才能不敗,孫武回答說,吳國人與敵對的越國人同舟遇到風浪都能同舟共濟,何況這些無仇的士兵呢?
5月26日,新加坡推出名為「堅毅向前」預算案,重點在保住工作和創造就業機會。王瑞傑宣稱,我們就要慶祝建國55周年。先輩在建國路上秉著堅毅向前的精神排除萬難,造就了今天的新加坡。這次的疫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考驗。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只要我們隨著局勢的演變作出調整,發揮堅毅向前、團結一致的精神,我們就可以克服危機、保障未來。
「堅毅向前」是指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鬥志。《孫子兵法》所說的「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朝氣勝,暮氣墮,晝氣歸。逼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政府在此次疫戰中還設立「永不言敗基金」,為社會服務機構籌集私人捐款,協助社區內的弱勢群體。與此同時,17年前為對抗SARS疫情而設立的「英勇基金」,至今已經收到超過800萬元的捐款。

「永不言敗」和「英勇」,都與兵家文化關係密切。《孫子兵法》就是一部「永不言敗」的兵法,孫子「為將五德」一一智信仁勇嚴,「英勇」是其中一德。
文聖孔子,創立了儒學,經典是《論語》;武聖孫子,創立了兵學,經典是《孫子兵法》。《論語》以道德治理天下,《孫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而儒家文化與兵家文化互相滲透互為影響,都是中華元典中的經典,構建了中國古代「經國治軍」的基本方略。
此次疫戰,新加坡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憑著「團結、韌性、同舟共濟、堅毅向前」這蘊含儒家學說、兵家思想的12字金句,加上「永不言敗」和「英勇」抗疫,新加坡必定能夠贏得疫戰的最終勝利。

韓勝寶,知名媒體人,孫子兵法全球傳播第一人,CCTV國家寶藏《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守護人,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成果獎評委。現居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