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今日報)
人類無數的進步中,是誰貢獻了最多?
世界上七大洲八大洋,哪裡最聰明?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人究竟有多聰明?
孩子整天補習,考試成績好到什麼水平?
這些不少人都好奇過的問題,近期一項來自VoucherCloud的「世界最聰明的國家」排名替你解答了。此排名根據研究報告整理出了世界前25名最聰明的國家,其評分項目包括「平均智商」,「學校測試排名」以及「諾貝爾獎得獎人數」。
即使新加坡在前兩個項目都排第一名,但整體排名居然在首25個國家當中排最後,怎麼回事?
先看看整體排名世界前二十五名都有誰:

(vouchercloud官網)
很明顯的,榜單排名第一的日本在三個領域表現都十分不錯:諾貝爾獎得獎人數排第六名,平均智商排第六名,學校測驗排第五名,綜合實力很強。從快熟面到筆記本電腦,到子彈列車到方形西瓜,創新和發明精神幾乎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代名詞。
我國排名如何?
你沒看錯,我國在世界上的整體排名是第25名,不過kiasu的先不用怕,仔細看你會發現新加坡在智商和學校考試成績這兩方面都排名世界第一。
首先是平均智商這個部分,新加坡以平均IQ值107.1超越中國大陸和香港排名第一。

占據IQ智商榜前6名的,清一色是亞洲國家和地區,劃到第七名才能看見其他洲的影子。
不少人對如何測試智商這件事抱有質疑,網站中的智商排名取自於2012年的一項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進行的社會研究報告。不少人對此報告中的調查方式存有懷疑,並找出不少其他類似的研究調查的排名進行對比。不過好在我國在幾個不同的報告里,排名浮動並不大,都保持在前三名。
好啦,智商第一,那考試成績如何?考試成績這一項證明的,無非是各個國家的教育程度和教學成就。我國依然是第一。

前十名又被亞洲地區霸榜了,除了排名第六的俄羅斯,第九的哈薩克和第十的列支敦斯登,其餘的全是亞洲地區和國家。亞洲人出了名盛產學習勤奮刻苦的學霸,這樣的結果大概也不出人意外。
我國排第一, 71.37% 的學生都取得了較高的分數,看來努力學習的學生們和努力讓學生補習的家長們功夫沒白費。
兩項第一還能吊車尾?
那是因為我國的諾貝爾獲獎人數排第73名,就是這個73名拖了後腿,讓這兩個第一也變得沒有意義。
智商好、功課好,哪裡不好?
如果說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學校測試分數代表國家教育程度與學習能力,那諾貝爾獎得獎人數這一項代表的應該就是創造力了。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少人表示排名不無道理,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的結果。
學生被灌輸的心態基本上就是:
要成功 = 要找好的工作 = 要上名校 = 要努力讀書。
這樣的觀念加上怕輸的家長,形成了標準的填鴨式教育,忽略的是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創意。
從小學起就要爭上名校,然後面對全國小六會考,到了中學也要爭上名校,終於上了中學還有考試「O」水準,「O」水準之後還有 「A」水準, 「A」水準之後還要爭取大學名額。
大學畢業,這才差不多算是學習生涯戰爭的結束。有網友把國人從學校學到的主要能力總結為:
「死背、複製粘貼、聽從支配」
我國政府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現象,也嘗試改變過。2017年教育部長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就說過,科技開始對人們生活各方面帶來顛覆性的轉變,未來這股浪潮只會更強勁,學校該著重培養「創新商數」(Innovation Quotient ) ,而且創新是新加坡持續發展和邁向成功的關鍵,學校必須有意識地開發和加強學生的創新潛能。
教育部長建議是建議了,但是家長和孩子們對好成績、好學校的追求能不能放下可不好說。
這或許也是芬蘭和美國等更注重全面教育的國家,即使智商和考試兩項排名遠遠不如我國,但整體排名依然比我們靠前幾倍的原因。
調查結果頗有爭議 看看就好
對於智商和功課排第一網友沒什麼太大意見,對於輸在諾貝爾獎這一部分,不少國人還是不服氣的,有網友說這個調查對於我國不公平。新加坡人少、資源稀、地方小、歷史短,不該和其他國家相提並論,輸了也無可厚非。
不論你覺得這份調查有借鑑意義與否,我國教育系統是否屬於填鴨式,孩子是否在逐漸失去創造力,家長是否過度追求成績,都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