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招標
新加坡的政府部門採購是很多中小企業的依仗,所以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提升改善該方面的服務。
財政部將在今年底之前簡化政府招標程序,方便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項目招標。當局會減少相關的手續,企業需符合的條件也將減少。
這能讓更多供應商參與9萬元到100萬元的招標。超過70%的這類型政府競標項目都由中小型企業獲標。
財政部會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中小企業商會的代表,以及政府機構合作,制定新的招標標準。
這種政府和業界的合作模式會帶來雙贏結果,推動新加坡迅速發展,更有效地落實創新解決方案。
財政部將改善公共採購模式,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將環境可持續發展納入所有政府採購評估標準中。
從2024財政年起,採購估值為5000萬元的建築招標項目和1000萬元的資訊通信科技招標項目,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評估百分之將占多達5%。

政府將會推出簡化版的招標程序,協助中小企業參加競標。中小企業商會坦言,之前因為門檻高且形式複雜,小型企業自知得標機會微乎其微,乾脆不參與,如今程序簡化,有助鼓勵他們去競標政府項目,實現業務拓展。
為了讓中小企業更輕易地參加政府招標活動,財政部將在今年內推出新的簡易競標組別Tender Lite。這個組別對供應商的要求和條件較少,也更簡單。
供應商可通過Tender Lite參加採購價值9萬到100萬元的競標項目。
政府這項措施預計將讓許多行業受惠,讓小規模業者更有動力去參與政府項目的競標。

把程序簡單化,中小企業參投較順暢,也會鼓勵他們去進一步尋找機會。
之前有門檻的話,可能一般企業看都不看,機會渺茫。現在更多企業可能會去了解在他們的行業,政府項目這方面怎樣去參投,在這裡找商機。
02 五成企業仰賴政府採購
政府是本地經濟中相當大的買家,至少五成的本地企業都仰賴政府採購。
之前競標所需符合的條件較高,過程也較複雜。之前的流程讓那些比較小的企業,很難通過政府的採購來擴展、發展。
比如說企業沒有100萬的年銷售額,就不符合資格去競標比較大的項目。要競標的話,人手可能也不夠,沒有時間去符合行政要求。
Tender Lite能讓更多較小型的中小企業去競標,通過獲得政府採購項目,鼓勵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成長。
03 使用電子發票
未來幾年內,政府將採用電子帳單網絡InvoiceNow作為所有政府供應商的默認電子發票提交渠道。
這是財政部加大力度協助企業和政府進行數碼交易的方式之一。
這有助於企業削減成本,因為它們不再使用紙質發票。

InvoiceNow能協助企業以結構化和標準化的數碼格式直接傳送發票,這也是國際金融系統接受的格式,這將有助企業更輕鬆地進入海外市場。
目前,大約有5萬5000家企業在200個服務供應商的支持下採用了InvoiceNow。
04 數碼化進程
但調查顯示,本地三分之二的中小企業還沒為未來做好數碼化準備。調查機構對100名企業執行人員展開的調查顯示,只有三成在中小企業任職的受訪者說,公司的業務已經大部分或徹底數碼化。
相比之下,有近九成在大型企業任職的受訪者表示公司已基本或幾乎完全數碼化。在人工智慧、數據分析和在線支付等先進技術的投資方面,中小企業也落後於大型企業。受訪的中小企業表示,缺乏預算是主要原因。

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在數碼化方面的差距在過去五、六年已經大大縮小。這歸功於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業,提供資源和建議幫助業者提升數碼能力。值得欣慰的是,受訪的中小企業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兩年投資和開發數據分析、區塊鏈、產品或服務個性化等先進技術。
邁向數碼化將能鞏固新加坡作為實體貿易樞紐的地位。
政府將協助企業採納數碼科技,進軍國際市場。其中一種方式是同其他國家如:智利和澳大利亞簽署數碼經濟合作協議,以制定條規,促進數碼交易。
新加坡將成為許多有意在本區域進行數碼交易的企業的跳板。本地提供了基礎設施、擁有強大的勞動隊伍和高度數碼化的企業。這都是推動數碼經濟發展的基本生態系統。
新加坡在2014年宣布建設智慧國,目前已邁入日益數碼化的社會。政府表示將繼續深化這方面的機遇,同時加強數碼領域的信任與安全,建設更強韌的數碼社會。
在SingPass、PayNow和執照申請平台等多項數碼應用的助推下,國人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從2016年的73%提升到去年的84%。
企業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也從64%提升到79%。政府接下來將繼續擴展部分應用程式的應用範圍,例如目前已有4萬多次流感疫苗預約的健康服務預約系統,也開放供預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疫苗。其他疫苗接種服務日後也將能通過網絡來預約。
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必須具包容性,讓所有新加坡人都能充分參與到日益數碼化的社會中。

正如我所說,數碼優先不一定意味著只有數碼化。繼續與社區共同創造是值得的做法,為個人和群體提供更多機會一起合作,將新加坡打造成所有人的美好家園。
當局已啟動政府網絡安全運營中心,更好地利用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技術保護官方網絡系統,防禦網絡攻擊。更多相關係統也將移到雲端,以提高安全監控和威脅檢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