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袋是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海峽時報)
作者 張麗苹
這篇文章的標題,說的就是像紅螞蟻這種在新加坡隨處可見的矛盾體。

到新加坡小販中心打包食物,至少都會帶走一個打包盒加一個塑料袋。(海峽時報)
不信?看看以下的例子中,是不是有一些你可以輕易對號入座的。
出門會自帶餐具和餐盒,卻寧可坐私召車也不願乘搭公共運輸;
家裡環保袋一大堆(反正很多商店都免費贈送)卻懶得帶出門。購物時因擔心薄薄的塑料袋會被撐破,還要求套兩層塑料袋;
明明帶了環保袋,還是放任收銀員將物品放進塑料袋,再放入環保袋;
在家不開冷氣,用水也節約,走出房間會記得關燈,可是家裡的WiFi和熱水器卻全天候24小時開著;
堅持不用塑料吸管,卻幾乎天天丟棄打包餐盒和一次性餐具;
買咖啡或茶會自帶杯子,但還是經常外賣點泡泡茶(用塑料杯盛放再放入塑料袋);
關心環保課題也支持環保活動,卻堅持擁車,一放假就坐飛機出國旅遊。

拒絕使用塑料吸管。(聯合早報)
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和心態,比你我想像的還要普遍。專家稱之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的城市心理學系主任Samuel Chng博士日前接受新傳媒新聞訪問時,嘗試剖析上述矛盾心理,在此與蟻粉分享。
他說,這種心態在年輕新加坡人當中十分常見。他們年輕、充滿理想主義、擁抱環保,甚至會斬釘截鐵說自己永遠不買車,結果幾年後就被自己打臉。
這些年輕人開始上班後,生活的重心開始改變。賺錢、便利、省時、舒適、社會地位等因素,開始左右他們的每一個決定。

在新加坡中央商業區上班的年輕人。(聯合早報)
「一旦你追求某種生活方式,認識失調就出現了。你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而往往最先捨棄的就是自己的信念。你慢慢作出改變,然後又為自己的改變自圓其說,使之合理化。 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通過一些小動作或小習慣來換取所謂的『道德許可』。例如,我今後不再用塑料吸管,但我會計劃買一輛汽車。」
就好似,只要自己在一些生活層面作出犧牲與付出,就擁有了道德上的許可,能理直氣壯去做一些與自己環保信念背道而馳的行為。
華僑銀行2022年8月發布的第二份氣候指數調查結果就顯示,大部分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環保。

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桶,都少人問津。(海峽時報)
調查發現,在那些自詡有積極環保的新加坡人背後推動著他們的,並非環保信念,而是這樣做會比較實際、省錢、有益健康也更便利。
雖然有47%受訪者表示希望生活在一個可持續更綠色的未來,但比起2021年,卻有越來越多新加坡民眾在家開冷氣,每個月也更常購買全新的非必需品。

新加坡餐飲區的冷氣室外機。(海峽時報)
這些口嫌體正直的行為,大家都有意識無意識地做著。
本月5日,《聯合早報》刊登的一則新聞標題讓紅螞蟻「驚呆了」。震驚是因為,新加坡的「保姆型」政府竟然還得花時間教公眾活用包裝袋來裝垃圾?這麼簡單的事,還需要政府教?事實證明,是有必要的。
國人早已熟悉用超市的塑料袋來裝垃圾,以至於對米袋和衛生紙包裝袋等視而不見,更不會掏錢買可分解的垃圾專用袋。在省錢的前提下,環保必須靠邊站。

(聯合早報)
Samuel Chng博士就指出,比起其他國家的人民,新加坡人其實「還蠻奉行個人主義」的,不太願意為了「完成大我」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他說,多數國人心裡的OS都是這樣的:
為什麼我必須作出犧牲停止從職總超市拿塑料袋來裝垃圾?大家都這麼做,環保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總得讓我先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後,才有餘力照顧其他人嘛。
這種「反正有政府在管,我們只是小人物,顧好自己最重要」的心態,在環保與可持續領域尤為常見。
加上新加坡沒有天災人禍,發生在地球其他地方的極端氣候變化事件,甚至是鄰國馬來西亞近期發生的水災,都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沒有親眼目睹親身經歷,自然關心程度也不高。

3月4日航拍馬來西亞柔佛州低洼地區的水災情況。至少四人在連日暴雨引發的水災中喪命,另有近4萬1000人被迫疏散。(法新社)
許多氣候報告里提到的惡劣情況,都是地球在未來數百年後才會出現的。Samuel Chng博士說, 「如果你跟人說氣候變化會在50年後發生,可能他們會關心。如果對方是70多歲,他們應該不會關心;如果對方是二、三十歲的人,那他們就會意識到,很可能會在這一生中經歷這種變化。」
所以本地年輕人比年長者更關注可持續生活和環保課題,一點兒都不意外。
近幾年,政府越來越注重氣候變化和環保課題,也在這些方面作出巨額投入,但民眾冷冷淡淡的反應也在意料之中。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紅螞蟻攝)
環保課題,目前更多是執政黨與反對黨在國會裡展開口水戰時的一些彈藥。國人更關心的,始終是民生課題與物價上漲的割肉之痛。
所以,矛盾就矛盾吧。居住在新加坡的紅螞蟻雖然舉雙手雙腳支持環保,生活中依然少不了冷氣。
最重要的是清楚知道自己正處於這種矛盾之中。不必為自己找藉口,也無須過度自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善盡美,就已經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