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暖化拉響警報 東南亞抱團「止暖」

2021年09月06日   •   5814次閱讀

作者: 廖慧婷

全球各地近日頻頻發生林火、熱浪和洪災等氣候災害,加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上月9日發布的評估報告結果,再次拉響了氣候緊急狀態的警報。在東南亞區域,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今年也接二連三暴發洪災。全球氣候暖化將對本區域構成什麼樣的威脅?東協10國可以如何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年輕的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又有什麼話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在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首冊中指出,1850年至1900年間,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地球的溫度升高了約1.1攝氏度。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來看,全球溫度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的升溫幅度。

評估報告預測,未來全球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將加劇,並會面臨更極端的天氣,包括頻密和嚴重的旱災、強降雨和水災。在東南亞區域,氣候變化將為這個區域帶來多大的威脅?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也是上述IPCC報告作者之一的周祥龍告訴《聯合早報》,隨著全球氣溫升高,一年中較熱的月份未來將會變得更炎熱。「在新加坡,可能經常會出現34和35攝氏度的天氣;在泰國北部、越南、緬甸等地區,氣溫超過36和37攝氏度也會變得更加普遍。」

新躍社科大學的氣象與氣候學者許智揚副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指出,氣候變化對於東南亞區域肯定會造成的影響主要是氣溫升高和海平面上升。他指出,環境氣溫的上升意味著人們出現高溫中暑現象,如熱痙攣的機率可能變高,對於年長者或從事戶外工作者尤其面對更高風險。

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個月發布的兩項研究報告都指出,極端高溫為人們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導致死亡的現象正在加劇。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單在2019年就有超過35萬人因極端高溫而死,「高溫造成的死亡率正加速上升,尤其在全球較熱地區」。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稻農改為養蝦

另據一份「熱與健康」的研究報告則警告,若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將繼續增加,極端高溫也將加劇其他的環境挑戰(如林火)和降低生產力。

據IPCC估計,海平面預計會在本世紀內升高0.32米至1.01米,東南亞的海平面到了本世紀末可能上升最高達1米。

海平面在本世紀內持續上升已無法逆轉,並對東南亞區域帶來威脅是不爭的事實。但許智揚強調,由於科研界對於深海機制等課題仍缺乏充分了解,對於未來百年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估計可能會存有誤差。

許智揚指出,海平面上升對人們的影響是多面的,以新加坡來說,可能對糧食供應鏈造成破壞,也對填海地區帶來威脅。

他指出,以糧食供應鏈為例,越南湄公河下游的三角洲,因為海平面上升造成海水侵蝕三角洲的河水令土壤鹽分增加,對稻米的生產和收成造成衝擊。據報道,該地區不少稻農因此決定改為養蝦,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收成減少將對從該國進口大米的國家,包括新加坡的供應造成威脅。

為確保食品供應的可持續性,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已宣布了「30·30願景」,即到2030年讓本地出產的農產品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以減少對進口農產品的依賴。

居住環境方面,一項在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利用先進衛星圖像預測了包括東南亞區域的淹水風險。研究員預計,到了本世紀末,在海平面上升一米的情況下,越南將有3800萬人生活在沿海洪水頻發的高風險地區,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則分別是2800萬人和2300萬人;與目前人數相比增加了超過21%。

學者指出,海平面上升同樣增加了新加坡部分地區出現淹水的風險。許智揚說:「海平面上升不會馬上就淹沒我們填海的陸地,只是上升後的海平面和填海陸地之間的高度差距小了。原本需要一場很大的暴風雨掀起巨浪才會造成海水淹向土地,一旦海平面上升,不需要太大的暴雨就可以淹到了。」

許智揚也強調,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威脅雖大,但只要馬上著手應對,威脅仍可受控。「因為它(海平面上升)是一年漲一點,只要我們未雨綢繆,及時籌劃和執行措施,是足以應對的。我國今年推出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東協可共享資訊科學知識

受訪專家認為,東協各國可通過合作的方式,更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許智揚指出,團結力量大。東協10國首先須要有一個機制,共同協調區域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等。

他說,各國之間互相幫忙也很重要。以能源供給為例,在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劃下,若成功發展區域電網,除了新加坡能從這些鄰國進口可再生能源外,東協成員國未來也能利用境外可再生能源。

他也認為,由於針對熱帶國家(包括東南亞區域)的氣候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區域未來的預估存有很大誤差,若東協能集合資源設立一個區域氣候科學研究中心,將有助於本區域國家的決策者更有效地制定相關政策。

周祥龍則指出,東協合作對抗氣候變化的方式,也可以是各國共享資訊、科學知識與教育,包括為政府官員或商界領袖提供培訓,協助他們了解本國可能面臨的風險,齊力達致減排目標和應對氣候變暖。

11月締約方大會擔負重要歷史使命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6)11月於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這次大會被認為將擔負重要歷史使命,敦促各國提呈更具雄心的減排承諾,加快國際社會邁向碳中和目標的步伐。

按照《巴黎協定》,各國承諾要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內,並爭取進一步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氣候專家團警告,全球務必在2030年前完成碳排放量減半,並在2050年將碳排放量歸零,否則無法將地球溫度的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

新躍社科大學的許智揚副教授指出,對於COP26最理想的結果,是希望各國能拿出「加強版」的減排承諾,並提出具體計劃以達到各國設下的目標。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周祥龍副教授認為,各國政府首先須有明確、可量化並具有雄心的計劃,以儘快將碳排放減少到凈零。「碳排放量越快歸零,氣候風險就越低。」

目前,美國、歐盟和英國等已經在COP26舉行前,宣布加強減排目標。

美國拜登政府今年4月承諾,到2030年把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的水平削減50%至52%,比歐巴馬政府提出的26%至28%提高了近一倍。

英國政府也宣布要在2035年前把排放量較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削減78%,高於先前承諾的至少68%;歐盟則承諾,到2030年把碳排放量較上世紀90年代減少55%,並將減排目標納入立法。

全球碳排放量第一的中國,去年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目前尚未更新國家自定貢獻預案(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簡稱NDC)。

中國若落實凈零排放目標將對其他國家起帶頭作用

周祥龍認為,中國若在COP26正式落實凈零排放目標,將對其他國家起著帶頭作用。「如果中國繼續認真降低國內的碳排放量,對國際社會來說將是積極的信號,也將讓其他國家效仿。」

儘管197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但在如何實現減排目標和責任承擔議題上仍存在嚴重分歧,因此展望COP26峰會,國際環境組織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高級氣候顧問李碩不表樂觀。「許多關鍵問題有待大會舉行前解決,例如氣候融資和煤炭消耗課題。」

他也認為,對於IPCC發出的警告,亞洲各國必須作出回應,加速關閉煤炭發電廠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在這方面,亞洲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它需要趕上全球的步伐。」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近日前往中國訪問,氣候觀察家希望會談能促進兩國做出更具雄心的減排承諾。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9月1日應約視頻會見克里時說,美國將雙邊共同應對全球變暖的努力視為「綠洲」,但如「綠洲」周圍都是「荒漠」,「綠洲」遲早會被沙化。中美氣變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係的大環境,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李碩認為:「中美需要意識到,除了雙邊的綠洲和沙漠外,這也關係到整個地球的存亡。如果他們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得不夠,它很快就會變成沙漠。」

10億兒童生活在氣候「風險極高」國家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上個月發布的報告,全球約有10億兒童生活在33個受氣候變化衝擊「風險極高」的國家,占全球兒童的近一半。報告稱,這些孩童面臨多重的氣候和環境衝擊,並因為缺乏用水、醫療與教育等基本服務而高度脆弱。

另據瑞士日內瓦的境內流離失所者監控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今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去年氣候災害導致超過3000萬人被迫在境內遷移,比因為暴力衝突而流離失所的人數要高出三倍。其中,菲律賓估計有44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僅次於中國(510萬人)。

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陳米茲(Mitzi Jonelle Tan,23歲),是全職的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2019年大學畢業後,她加入綠色組織「菲律賓氣候行動青年倡導者」(Youth Advocates for Climate Action Philippines,簡稱YACAP,也是「星期五為未來」運動的菲律賓分支),擔任召集者兼國際發言人。

從小在菲律賓經歷颱風洪水災害 陳米茲宣導提高氣候危機意識

宣導氣候危機意識環保者陳米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她從小到大在菲律賓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颱風和洪水災害,在生活中總覺得有一絲的危機感,不知下一秒是否就有天災降臨。「成長過程中,我總是擔心颱風導致斷電而須在燭光下做功課,甚至害怕會不會在睡夢中遭洪水淹死。」

2019年9月,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陳米茲(前排中間)在馬尼拉參加「全球氣候遊行」。(受訪者提供)

長大以後,她希望通過參加綠色組織,能讓更多人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和所面對的氣候危機,希望每個人都能盡本分減緩地球的暖化。

菲律賓去年11月遭到強烈颱風侵襲,引發馬尼拉大都會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水患,那一次的經歷讓她畢生難忘。

陳米茲說:「我身處的馬里基納市當時就暴發嚴重洪水。我在回家途中接到母親的電話說道路水位高漲,人們都躲在高處如屋頂,叫我別回家。後來我找到暫住的地方,但由於電力中斷,我度過了三天漆黑的夜晚,也無法得知母親是否無恙,十分焦慮難安。」

確認母親平安無事後,她才放下心頭大石,繼續到受災嚴重的地區參與賑災工作。陳米茲說,當時YACAP在網上募捐和收集衣物,並將準備好的糧食和衣物等帶到嚴重災區派發。「我們也會花時間與當地居民溝通,希望通過宣導工作能提高他們的氣候危機意識。」

米茲透露,YACAP也準備參與來臨9月24日由「星期五為未來」號召的全球氣候示威,但她坦言由於菲律賓正在實行冠病防疫封鎖,到時上街遊行的人數可能受限。「但我們絕不會停止鬥爭,直到世界各國採取足夠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8379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