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新加坡不理解的地方可能有很多:新加坡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為何能成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實行三權分立、民主選舉制度的新加坡為何卻存在總理職位父子相傳的現象?以法制嚴明著稱的新加坡為何卻保留著鞭刑這種似乎只應當存在於中世紀的肉刑體罰?70%以上人口都是華人的新加坡為何在外交政策上並不親近中國?其實新加坡作為東西方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有這麼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很正常。

我們不理解新加坡其實是因為沒站在新加坡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站在新加坡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不代表我們要為新加坡的利益服務。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朱可夫元帥就曾站在德軍的立場上換位思考,從而得以準確判斷出古德里安的攻擊行動,因此得以搶先發動坦克裝甲攻擊。朱可夫站在德軍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當然不是為德軍的利益服務,而是設身處地分析德軍下一步行動對蘇聯的影響。

長期以來某些西方國家的學者總是用西方中心論思想觀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他們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得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錯誤結論。反過來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思維去觀察國際世界也同樣無法得出正確結論。我們自身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會變成他人的樣子,但我們也不要用我們的思維觀念去要求別人,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國情。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也是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分析國際問題當然要結合具體國家的基本國情來談。現在有些網絡文章視頻動不動就隨便給一些外國領導人安上親華、反華的大帽子。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用中國思維看待國際問題的做法——事實上沒任何一個外國領導人是需要為中國利益買單的,而我們自己也不應當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奢望。

外國領導人的行為是由他們本國的利益所決定的:當他們的利益與我國利益一致時他們就會採取與我國同步的外交策略;當他們的利益與我國利益衝突時他們就會採取與我國對立的外交策略。這點是不受我們的意志所控制左右的——無論你給人家扣上什麼樣的帽子也改變不了這點。這時我們所缺乏的往往就是換位思考:我們只看到了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但我們並不關心他們為什麼與我們意見相左。

2019年12月3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紀念開埠200周年的新年賀詞中特意提到了新加坡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唯一以華人占多數的國家。這種同文同種的優勢有助於加強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在進行交流與合作時我們要記得自己還是新加坡人」。李顯龍在這裡首先強調了新中關係有基於血緣文化的特殊性,但同時也指出新加坡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和觀點立場。

李顯龍進一步闡述道:「新加坡作為一個以華人居多的國家有時在外交上會感到格外困難,因為其他國家很容易誤解新加坡的立場。比如中美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如果新加坡支持了中國,那麼美國和其他國家會認為這是因為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對中國有求必應;如果新加坡支持了美國,那麼中國不一定會理解」。事實上李顯龍所提到的這點可能恰恰正是我們很多中國人對新加坡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對此李顯龍說道:「事實上過去當新加坡與中國在某些問題上立場不一致時有些中國朋友就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既然同文、同祖、同宗、同言、同語,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同意?『」公元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中出現了對新加坡最早的歷史記載,然而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新加坡從未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當地只生活著一些原始分散的馬來部落而已。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新加坡一開始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從1867年新加坡升級成為英國直接管轄的海峽殖民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為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就開始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

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馬來人,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華人和印度人湧入新加坡,同時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通婚的現象,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華裔、馬來裔、印度裔、歐亞混血裔四大族群。在這一過程中華人逐漸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時至今日華人已占據了新加坡總人口的74.2%左右。來到新加坡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其實在內心深處仍把自己當成中國人。

這些早期華人移民心裡想的是總有一天自己要葉落歸根:他們還是中國人,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所以他們中很多人投身參與到中國的政治運動中,有些人還在革命與戰爭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再到後來的人民解放戰爭中都不乏來自新加坡等南洋地區的華人華僑身影。百多年前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就設在新加坡。

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舉行的好幾次武裝起義就是如今新加坡的晚晴園裡策劃的。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期間新加坡的華人社團再次組織起來支援中國抗戰:1937年8月15日新加坡華僑領袖陳嘉庚發起成立的「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為支援祖國抗戰捐募了新加坡幣1000萬元。當時東南亞地區的華人華僑不僅為祖國抗戰踴躍募捐,還組織南僑機工投身參與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後為報復新加坡華人對中國抗戰的支持於1942年2月18日至25日期間在新加坡進行了大檢證,在這一過程中這個彈丸小島上就有數萬人被日軍屠殺。被日軍占領的三年時間是新加坡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與此同時也是新加坡人自主意識抬頭的歲月。1945年8月15日新加坡人終於迎來了日本的戰敗投降,然而僅僅一個月後英國人又重回新加坡。

戰後的新加坡與戰前已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所任命的總督所掌握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通過修改憲法獲得了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儘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當時的新加坡其實並不想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由60個小島組成的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相當於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萬。在這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上各類資源少之又少,連淡水都要從對岸馬來亞的柔佛州進口。可以說新加坡人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

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占一半。新加坡人口中70以上都是華人,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直接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
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衝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於是巫統成為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則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

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隨後新加坡商人指責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沒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權利;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則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同時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兩邊的矛盾就在這種互相指責中變得越來越激烈。最終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