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獨立時當地華人一度主張以漢語為官方語言,但新加坡政府為避免造成族群分化仍將英語定為「第一語文」。有人認為新加坡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是排華之舉,這其實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新加坡第一大族裔就是華裔,政界、商界精英階層也幾乎都出自華裔,難道還能自己排斥自己不成?事實上新加坡以英語為「第一語文」是為維繫國內各族裔之間的團結。

從1987年起新加坡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沒華校、英校之分,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文」。與此同時為確保新加坡華人能保留自己的母語文化又在所有學校推行中文教學,所有新加坡華人都需要將華語作為母語學習。中文教學的延續使一般的新加坡華人都能夠講或閱讀中文書籍。事實上母語教學並非單純針對華人,新加坡對馬來裔、印度裔公民也都開展母語教學。

新加坡在國內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在本質上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至於新加坡在國際外交中的定位始終是以本國利益為導向的。指望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就必然會親近同樣以華人為主的中國是不切實際的。新加坡作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的是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事實上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和其他所有小國一樣就是儘量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以派平衡各方勢力。

新加坡深知無論從安全還是從經濟角度自己都要依靠大國的「多邊捲入」和「多邊支撐」才能生存。我們的一些自媒體文案熱衷於給新加坡扣上親美反華的大帽子。事實上新加坡親美是客觀事實,但要說新加坡反華卻未必成立。很多人習慣於用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樣的標準簡單粗暴地分析國際問題,可事實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遠不是一句簡單的「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就能總結的。

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同樣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世界各國的外交政策無不是以本國利益為導向的。近年來印度與美國的關係越走越近導致很多人以為印度和美國是盟友關係,可與此同時印度與美國的戰略對手俄羅斯也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我們把巴基斯坦親切地稱為巴鐵兄弟,可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也是美國的盟友。

巴基斯坦從1955年起就加入了美國主導策劃成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正是在巴基斯坦的牽線搭橋之下促成了尼克森訪華進而使中美關係正常化成為了可能。儘管近年來隨著美國與印度越走越近導致美巴關係漸趨冷淡,但美國與巴基斯坦之前的盟約關係卻並未廢除。事實上我國與巴基斯坦僅僅只是關係好而已,但我們和巴基斯坦並沒正式的盟約義務關係,相反美國和巴基斯坦之間才是貨真價實的盟友。

如果親美與反華是可以劃等號的相同概念,那麼巴基斯坦同時與中、美兩國交好的行為該怎麼解釋呢?新加坡親美的的確確是客觀事實:美國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外資投資國,同時又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這註定美國在新加坡的外交布局中絕不可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引入美國這一重要的區域外力量平衡周邊格局一直是新加坡外交的既定方針: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就駐有美國艦隊。

有了美國這一強大的保護傘的新加坡在同周邊鄰國的各種糾紛中就可以狐假虎威。事實上新加坡為平衡周邊格局而引入的區域外力量可不只美國這一家:新加坡主張日本在亞太區域發揮更大政治、經濟作用,但堅決反對日本在東南亞地區扮演重要的軍事上的角色。同樣新加坡也積極發展同印度、澳大利亞等東南亞外圍國家的關係,但堅決反對這些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存在軍事部署。
然而如果我們以為新加坡是一心把自己綁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車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新加坡在引入區域外力量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同鄰國各方保持平衡的外交關係: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第6大外國投資者、印尼第7大外國投資者、緬甸第四大貿易夥伴、菲律賓第3大貿易夥伴、泰國的第3大貿易國、越南最大的外資投資者。同樣中國也一直被新加坡列為本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對象國。

1993年新加坡舉辦過海峽兩岸歷史性的汪辜會談,此後新加坡多次在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積極致力於推動兩岸民族統一大業。然而在兩岸統一完成之前新加坡是不會在大陸和台灣之間選邊站隊的:一方面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貿易額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新加坡則始終和台灣保持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但當台灣當局提出非分要求時新加坡又以「一個中國」的原則加以拒絕。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再次在新加坡這個中立的第三方進行會晤。近年來新加坡與中國展開了廣泛的經濟合作:這其中包括在蘇州、天津、重慶三個城市的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項目。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新加坡也積極參與共建亞洲互聯互通機制。武漢疫情爆發後新加坡向武漢捐贈了包括75000個口罩在內的一批醫療物資,新加坡疫情發生後中國也向新加坡捐贈了包括KN95口罩和N95口罩在內的醫療物資。

既然中國和新加坡之間存在這麼多的合作關係,那麼為什麼還有人始終熱衷於炒作所謂新加坡反華的話題呢?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其實是親美而不反華、遠交而不近攻——說得通俗直白一些就是兩面討好,甚至有時可能還需要刻意強調遠交的成分。新加坡是東協成員國中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事實上當時李光耀曾明確提出:「只要還有一個東協國家沒與中國建交,那麼新加坡就不會與中國建交」。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後新加坡就與中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各方面展開了交流合作,可新加坡在政治上就是始終不和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當初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時曾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所以新加坡獨立後作為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對自己在文化上與中國的特殊關係採取了有意識的迴避。新加坡最忌諱的就是被其他東南亞國家誤認為是中國的附屬國。

其實所謂新加坡與中國之間的附屬關係更多只是東南亞國家的想像而已。儘管這是一直從來不曾存在於現實中的想像關係,但當時的東南亞國家的的確確就是這麼看待新加坡的。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儘管是親美而不反華、遠交而不近攻,但新加坡的客觀處境決定了有時會選擇與中國有意識地保持距離。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正是通過兩面討好的外交手腕生存下來的,但這也註定會使自己處於左右不是人的尷尬境地。

新加坡外交總的指導原則是務實主義、實事求是:認清自身的位置,接受國際關係的現實,以現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抱不切實際的期望,以生存和獲得實際的利益為底線。說得通俗直白些就是新加坡的外交原則是不以與國內民族的親緣關係和意識形態為導向,而是堅決以維護本國利益為最高原則。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唯利是圖,就是有奶便是娘(當然這其實恰恰是國際政治的真相所在)。

在這樣的外交理念下新加坡其實並非單純親美,而是試圖同時和美、中、日、印、澳等大國同時保持友好關係,當然這種多方討好的行為也註定各方對新加坡都保持一定的戒心。我們站在我們自身的立場上看覺得新加坡親美,而美國有時也會站在美國自身的立場抱怨新加坡和自己對著干,其實這一切對新加坡而言都不過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而已。其實作為夾縫求生的小國朝秦暮楚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之事。

我們從來都不會指責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間搞平衡外交的行為,可為什麼我們對新加坡在中美之間搞平衡的行為就理解不了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新加坡外交的大原則是儘可能在中、美等大國之間搞平衡,但新加坡的客觀處境決定了正因為是華人為主的國家有時才更需要避嫌,所以在新加坡政府的定位中對美關係是優於對華關係的——這也就是我所謂的新加坡外交會更強調遠交的成分。

新加坡對新美關係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新中關係的重視程度。這也是導致新加坡往往容易被人扣上親美反華帽子的原因之一。可這並不是說新中關係對新加坡就不重要:事實上新加坡不會完全拋開中國倒入美國的懷抱,這就正如印度在與美國越走越近的同時不會犧牲與俄羅斯的關係一樣。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在本質上所追求的是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坐收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