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認為,如果有相關實習經驗並充分掌握技能,絕對有助於應聘者突圍而出。圖為南大今年舉辦的職業展。(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在大街上隨便扔個石頭,都能砸中一名大學生」——這句話大家可能早就聽過了。
現在當大學生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幸運的話能如願賺取可觀的薪資,否則畢了業之後向好幾家公司投遞履歷卻都無聲無息,可能有好一陣子得當無業遊民。
因此,許多新加坡年輕人還在大學時期就已經面臨激烈競爭,不僅得猛啃書拼作業,還要抽出時間,累積實習經驗。
然而,一些大學生可能會對「實習」的意義存有兩大疑惑:
實習經驗稱得上是實際工作經驗嗎?
若是如此,要到幾家公司實習才算足夠?
南大畢業生四年半實習八次

這名南大畢業生曾到八家公司實習,當中不乏幾家國際企業。(網際網路)
日前,一名25歲的南大畢業生在個人TikTok帳號上分享經歷。他不僅獲取工程科學學士及科學碩士雙學位,還有一個更令人驚嘆的成就:
他在四年半內竟完成了八次實習!
他究竟曾到哪幾家公司實習,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但當中不乏幾家國際企業,所領取的收入應該也讓他「薪情」不錯。
這包括在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擔任技術分析師實習生(月入6300新元),以及臉書母公司Meta擔任工程實習生(月入5700新元,外加4000新元的津貼和670新元的福利)。
不少網民都好奇,他到底是如何在過程中兼顧課業的?他回應時透露,他的實習工作有些允許他遠程辦公,他到了晚上就能重聽講義,跟上學業。
上述個案固然屬於極少數,但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新加坡大學生擁有至少一次實習經驗。
數據分析機構Statista在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訪問了1萬1330名接受高等教育的新加坡學生或畢業生後發現:
38.7%的受訪者有一次在新加坡實習的經驗;
11.2%實習兩次;
4.1%實習三次或以上
其餘46%則沒有任何實習經驗

調查顯示,54%的新加坡大學生和畢業生擁有至少一次的實習經驗。(Statista)
實際上,多數新加坡大學都要求學生實習,其中新加坡管理大學是第一所規定所有本科生必須完成至少10周實習的學府。
另外,從2021年8月起,所有南大新生必須實習。
專家:一些實習生職責媲美全職員工
那麼,這些准社會新鮮人應不應該把實習經驗列在履歷內?
綜合人才招聘專家和職業顧問的意見,實習經驗的性質已經今非昔比。
首先,部分公司挑選實習生的程序已越來越具競爭力,涵蓋好幾輪的面試及技能評估。
與此同時,實習生可能也承擔更多責任,尤其當實習期長達六個月到一年的時候。

新加坡管理大學是新加坡第一所規定所有本科生必須完成至少10周實習的大專學府。圖為新加坡管理大學學生。(海峽時報)
在一些個案中,實習生的職務和工作量,可能與全職員工不相上下。
專家認為,這樣的實習經驗,應該足以讓僱主將之視為正式工作經驗。
職業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的數據顯示,招聘者在該平台搜索時特別納入「技能」這個關鍵詞的機率,自2019年以來增加了25%。
由此可見,具有相關實習經驗並充分掌握技能的應聘者,求職時肯定占優勢。
實習過多或給僱主留下壞印象?
類似領英的網站已成為不少大學生推銷自己的平台。據悉,一些大專學府還會提供詳盡的指南和模版,指導學生如何在求職平台上出位。
比較心理,加上新加坡人的「怕輸」心態,都可能使大學生爭相累積更多實習經驗,久而久之形成額外的壓力,甚至成為大學生步入職場前的一場「軍備競賽」。

不少本地大學都規定學生必須完成實習。(海峽時報)
但大學生在廣發履歷表之前該注意的是,僱主在評估大學生的實習經驗時,也可能抱持「重質不重量」的心態。
接受菲律賓網絡媒體訪問的人力資源主管就提醒學生,不應一味只想累積實習經驗。
「如果我看到有人在短時間內完成多次實習,這會給我一個印象,那就是他實習的目的未必是獲得學習經驗。」
只能說,要當幾次的實習生,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大學生能否把握實習期,學以致用,並累積相關的工作經驗,才有機會讓招聘者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