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is-Asian智庫將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LKYSPP)的社會包容項目(Social Inclusion Project, SIP)對東亞各國的新冠防疫政策進行跟蹤調查的內容帶來一系列新文章。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SIP研究項目旨在分析公共政策在打造開放、多元和包容性社會中的作用,讓公眾有機會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SIP的活動旨在影響政策制定,促進政策知識的普及並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現金轉移是一項有爭議的社會政策。批評者認為,這種救濟方式成本高昂,有造成依賴的風險,現金轉移應當是最後不得已採用的手段,且僅可發放給極度貧困人群。但支持者認為,現金轉移是收入保障的重要來源,同時也能抵禦各類社會風險。在過去兩年裡,隨著東亞各國政府努力提振公共支出的積極性和振興經濟,現金轉移在東亞地區的重要地位促使人們不斷對此展開激烈的辯論。東亞各國展現了現金轉移服務於不同政策目標的獨特能力:它既可作為支持企業發展的經濟措施、也可以作為幫助家庭的社會幹預措施以及應對國內外當務之急的政治戰略。
作為經濟措施的現金轉移
國內需求對經濟復甦而言至關重要。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模型中,向家庭發放現金或代金券直接增加了家庭可支配收入,並引發了財政政策乘數效應,經濟和就業市場也隨著消費的不斷增長而加快了復甦的進程。

▲點擊圖片,收聽第一部分音頻
繼中國香港地區在2021年推出的消費券計劃(包括兩輪電子消費券,每次價值5,000港元(917新元))之後,2020年中國香港地區又向所有永久居民發放了1萬港元(合1,833新元)。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消費券只能在當地的特定時期內使用。通過設定有效期,政府可以加強這種干預所帶來的影響,並更密切地監測其結果。政府在4月份發放第一批消費券後,零售額同比增長了11.7%。
現金券也可以設定使用範圍,以支持特定的商店和行業。2022年5月,新加坡政府向每戶發放了價值100新元的可在小販攤位和鄰里商店兌換的消費券。由於代金券是固定的小額面額,消費者就可以在不同的商店進行多次購買。
韓國政府同樣也在2021年發行了傳統市場禮券,通過追加2021年對抗新冠疫情的財政預算來支持中小企業。在中國台灣地區,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比如農業旅遊券計劃,並結合促銷活動來支持特定行業。
社會與政治目標
作為一項社會政策,現金轉移有助於實現收入再分配。2020年6月,49歲以上且家裡至少有一個21歲以下子女的低收入新加坡人群獲得了1,000新元的補助,以幫助他們在封鎖期間紓困。兩年後,政府再次宣布向低收入家庭發放300新元的特別補助。
在日本,家庭年收入低於960萬日元(95,724新元),且兒童年齡在18歲或以下的家庭在子女津貼帳戶中獲得了10萬日元(997新元)的現金補助,以緩解物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現金轉移計劃通過把錢匯入低收入人群的口袋來幫助他們應對眼前的困難。
在另兩個例子中,現金轉移似乎是有政治動機的。香港特區在其最新的現金券計劃中,已經或計劃離港的居民則被排除在外。政府採用這樣的發放標準來表明現金券是為了留住人才並獎勵那些留下來的人,畢竟近年來的移民人數出現了大幅增加。
同樣出於政治目的,中國台灣地區將外交官納入了經濟刺激計劃的受益人行列,以示慷慨和友好。通過打著「台灣可以幫忙」的標語,中國台灣地區希望用其經濟刺激計劃來建立其作為國際社會積極成員的良好聲譽。

▲點擊圖片,收聽第二部分音頻
解決財政問題
由於疫情期間國家收入的緊縮,各國政府發展經濟時更需嚴格遵守財政紀律。為了保持財政償付能力,政府必須確保其預算與其收入相匹配。
一些批評者擔心,現金轉移可能會造成民粹主義壓力也是對公共資源的濫用。減輕財政負擔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分配,就像新加坡和日本所做的那樣。
要求政府和民眾進行費用分攤是另一種既減輕財政支出又鼓勵消費的方法。疫情期間,中國台灣地區推出了多輪刺激消費的現金券計劃。在第一輪中,人們須預先以折扣價購買代金券。符合條件的人可以用1,000新台幣(合45新元)購買價值3,000新台幣(合136新元)的振興三倍券。低收入家庭可免予支付。政府隨後免費發放了價值5,000新台幣(合226新元)的振興五倍券。
另一個反對意見是:無論使用現金還是購物券的形式,現金轉移從規劃範圍、使用方法到建立分配系統和監測機制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行政資源。相較於有針對性的措施,普遍發放現金具有更快、更便宜的優勢。與電子代金券相比,發放實體代金券的成本也大不相同。
為了使現金轉移計劃發揮作用,政府必須考慮到國家經濟和政治的現實條件。然而,鑒於全球供應鏈危機這一現實問題,僅靠臨時的一次性現金轉移無法解決通脹壓力和工資停滯不前的問題。若想要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直接影和長期影響,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2年11月15日,星期二
作者:Wong Yee Lok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