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分別將從今年底和明年底起規定包裝飲料和現泡飲料標示營養等級標籤。(紅螞蟻製圖)
作者 李國豪
稍微有點年資的蟻粉應該都還記得,新加坡在1971年開始禁止菸草公司打廣告,隨後又規定香菸盒須印上警示文字。
香菸「走過的路」,大致可讓我們一窺某樣東西一旦被視為對國人健康有害,當局會採取何種方式加以應對。
如今,逐漸成為國人健康威脅的糖分似乎也將迎來類似的命運。(勿忘2020年本地因疫情封城前,飲料店前滿坑滿谷想在「坐牢」前來一杯的人潮啊!)
衛生部長王乙康(11日)宣布,從2023年底開始,本地咖啡店等商家所售賣的現泡飲料、鮮榨果汁以及泡泡茶等,都須在菜單上標上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
其中,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太高的飲品,將直接被禁止打廣告。
衛生部預計將在明年中公布措施詳情。

新措施生效後,含糖的現泡飲料如國人愛喝的kopi都須在菜單上清楚標示營養等級標籤。(新明日報)
什麼是營養等級標籤?
根據衛生部定義,營養等級標籤分ABCD四個等級,顏色就像「紅綠燈」一樣,A和B是較健康的深綠和淺綠,C和D分別是橙色和紅色。

示意圖。(保健促進局)
事實上,這項措施並非首度推出。
政府早在去年12月就已宣布針對本地所有包裝飲料及自動販賣機出售的飲料祭出相關規定,如今則進一步擴大至現泡飲料。
根據上述規定,所有包裝飲料最晚今年底前須在包裝上印製營養等級標籤。
其中,較不健康的C和D級飲料必須在飲料包裝的正面印上標籤。
此外,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D級包裝飲料更被禁止進行廣告宣傳。

所有包裝飲料須在今年底前加上營養等級標籤。(聯合早報)
為何這麼做?
為了預防糖尿病啦!
新加坡是全球終末期腎衰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糖尿病則是引發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預防腎臟病一大關鍵就是防止患上糖尿病。
王乙康在國際腹膜透析學會年會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針對包裝飲料的營養等級標籤規定對商家和消費者帶來了正面成效,生產商改良了配方,同時更多人選擇購買含糖量較低的飲料。
根據當局的初步數據,相關措施至少帶來了以下三種成效:
整體糖分減少:包裝飲料含糖量的中位數從2017年7.1%減至2021年的4.7%。
含糖量較高的飲料銷量「不好賣」:含糖量較高的飲料(C和D級)的銷量從2017年的63%下滑至2021年的40%;
含糖量較高的飲料銷量「更好賣」:含糖量少於5%的飲料銷量在同期從37%增至60%。
王乙康強調,新措施旨在協助國人在資訊更充分的情況下,做出更健康的選擇,同時也降低廣告對消費者偏好的影響,並促進生產商持續改良配方。
「我希望更多新加坡人將了解到,少糖更能帶出飲料的原始風味,我們或許更能享受這些飲料……更重要的是,這能使我們保持健康,以及擊退可怕的糖尿病。」

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合早報)
先是包裝飲料,如今進一步擴及現泡飲料,新加坡的「打糖運動」儼然成型。
紅螞蟻的小夥伴不禁打趣問道,不知未來的飲料杯是否效法香菸包裝的「受損器官」照,也印上一些令人生畏的照片。
無甜不歡,飲料常伴左右的紅螞蟻自然也是心有戚戚焉……
但換個角度想,買個飲料還有營養等級可以參考,攝取糖分的「罪惡感」應該也能讓不少人重拾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