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岳翔
新加坡享有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無論是股票、基金、債券、房地產、風險創投或家族理財等方面,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可觀的投資機會。《聯合早報》「投資新加坡」欄目系列,讓大家多了解投資新加坡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去年完成11宗IPO,籌得14億元,市值總計38億5700萬元。(早報漫畫/李太里)
新加坡首次公開售股(IPO)市場日益活躍,繼電子產品製造公司快捷達環球(Aztech Global)完成今年第一宗IPO後,泰國釀酒(Thai Beverage)也計劃把啤酒業務BeerCo分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這項BeerCo分拆上市的計劃,剛在4月2日已獲得新加坡交易所發出的有條件上市資格。泰國釀酒計劃獻售BeerCo的20%股權,這有可能是新加坡交易所10年來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售股(IPO)。據此前報道可籌集約20億美元(27億新元),估值可達100億美元。
接下來,也不少企業有意推動上市計劃,包括太陽能公司星生能源集團(Sunseap)、獨立病理服務公司Pathology Asia控股及本地私召車公司Ryde等。
與此同時,新加坡交易所近日建議讓俗稱「空頭支票公司」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主板上市,公開徵詢意見,為IPO市場注入新活力。
SPAC成為近期市場最火熱的話題,透過IPO募集資金,接著收購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讓被併購的公司借殼上市。
中國北京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主席兼合伙人趙洋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SPAC上市流程靈活、便捷,上市時間較短,成本較低,成功率較高,相信對中國企業境外融資有很大吸引力。
他指出,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有利於提升企業品牌和知名度、拓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在東南亞市場。此外,本地金融市場法律及司法框架較為健全,這也有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本地金融、科技和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等領域對國際投資者較有吸引力,尤其是中國投資者,趙洋看好未來會有更多中國企業登陸本地REIT市場。
實際上,新加坡資本市場越趨多元,不再由REIT專美,迎來真空鍍膜技術供應商納峰科技(Nanofilm)、信貸與風險信息方案供應商亞洲徵信(Credit Bureau Asia)及娛樂與影視劇製作公司長信傳媒(G.H.Y Culture & Media)這三家主板上市公司。

真空鍍膜技術供應商納峰科技(Nanofilm)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圖/新交所提供)
當中,一些新股的表現氣勢如虹。例如,納峰科技受投資者青睞,與發售價2.59元相比,股價一度翻了一倍。於去年10月底正式掛牌交易時,它的市值約17億元,到了今年3月突破30億元。
整體來看,新加坡去年完成了11宗首次公開售股(IPO),籌得14億元(新幣,下同,68.33億新元),市值總計38億5700萬元。
目前共有478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217家在凱利板掛牌。作為最國際化REIT市場,本地擁有43個信託,總市值逾1050億元。
吉布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德龍指出,鑒於新加坡市場監督和法規執行嚴格,本地上市公司的股價不會出現太劇烈波動,也會因為任何市場不當行為或犯罪行為使業務連續性受到衝擊。
隨著越來越多超高凈值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把資金存放新加坡以妥善管理他們財富,李德龍看好許多高科技公司將到新加坡上市,以藉助不斷增長的私人和機構資金池。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治和經濟穩定,使新元在過去以來相對東南亞貨幣更持穩。
FSMOne.com宏觀研究部高級分析員翁資揚說,在新加坡上市意味這些股票將以新元計價,若與在其他鄰近證券交易所上市相比,價格更穩定,尤其是那些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
泰源私人有限公司(TerraSeeds)技術分析培訓主管王彬妮持有相同意見,她補充,不少外國銀行紛紛在本地設立分行,這有利於資金流動,方便散戶和機構投資者進場投資。
新交所與各地交易所合作
此外,新加坡交易所積極與各地證券交易所展開合作,為外國企業到新加坡第二上市(Secondary Listings)鋪路。
例如,新交所去年與納斯達克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協議,為新交所雙邊上市的發行人提供更簡化的流程。

新交所去年與納斯達克簽署協議,為雙邊上市的發行人提供更簡化流程。圖為新加坡交易所大樓。(商業時報)
另外,新交所與以色列的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TASE)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讓科技公司有更多跨境融資的機會。為增強對投資者的保護,雙方將交換在雙邊上市公司的監管信息。
新加坡目前共有29家第二上市公司,當中有不少更是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成份股,包括怡和控股(Jardine Matheson)、牛奶控股(Dairy Holdings)以及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隨著新加坡和中國之間跨境資本流動和投資增長,跨境交易諮詢服務公司中金新加坡執行長伍順輝看好新加坡可能成為中國公司雙邊上市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