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捲土重來,最近又出現了新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導致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通脹水平遠高於其貨幣政策目標,它們正在努力控制通脹。然而,很明顯,各國經濟復甦的力度和潛在通脹壓力的程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各經濟體必須根據其具體情況,針對價格上漲採取適當的應對政策。

由於近期通貨膨脹日益明顯,新加坡政府又一再表示調高消費稅勢在必行,加稅永遠是個爭議性巨大的問題,無論理由如何充分,情緒反彈總難避免。特別在疫情這個非常時期,加稅的實際和心理影響可能更為廣泛複雜。
新加坡通脹則還有來自本國的因素,例如人力市場供需失衡,員工短缺,推高了工資增幅,給商品和服務價格帶來上升壓力。雖然官方數據顯示,影響面更廣的核心通脹率,低於整體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可是一般人仍然覺得衣食住行的成本還是都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感受尤其強烈。所以,消費稅調高的消息,自然導致民眾的不安與焦慮。

從國家長遠規劃考慮,提高新加坡消費稅是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新加坡政府財政支出增長已然是個必然的大趨勢。疫情期間政府不斷增加撥款來維持經濟平穩、保證民生;人口的老齡化也會導致全國醫療系統與養老系統面對重壓。另外,新加坡的基礎建設包括新地鐵線路、組屋建設等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對比其它稅收,消費稅在實際財政收入、保持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還是非常具備優勢性。其次,提高消費稅來維持收支平衡,不但能確保財政的穩健,更有利於為國民的財富保值。

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導致許多國家的通脹上升。2022年,這些全球性因素可能會繼續加劇通脹,尤其是導致糧食類大宗商品價格高漲。這將對低收入國家的家庭產生尤為不利的影響,因為這些家庭約40%的消費支出是食品支出。通脹中位水平是指不受少數類別商品價格異常大或異常小幅度變化影響的衡量指標,因此能反映價格壓力的廣度和可能的持續時間。最近,美國的通脹中位水平在10月份上升至3%左右,也高於七國集團其他國家的水平。美國通脹擴散到全球的實際結果,其實就是美元的貶值。新元之所以匯率穩定,靠的正是政府的財政紀律以及有充足外匯儲備的保障。穩定的新元匯率,代表了國人以新元計價的資產,不會因為貶值壓力而縮水。

通貨膨脹是經濟周期現象,用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來應對經濟挑戰的原則,更著眼於保護國民的資產和財富不貶值。新元幣值堅挺,靠的正是龐大外匯儲備的支撐。新加坡政府也表示財政的赤字不能只靠投資回報或這發行國債來填補空白。本國人將要面對的生活物價上漲的壓力也並不是最可怕的,一旦總體供需平衡後,物價上漲勢頭便會得到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