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醫院醫務主任郭美伶醫師(左一)在大眾醫院建院47周年慶上,向活動主賓衛生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前排右一)彙報大眾醫院過去一年的活動。在許寶琨右邊的是大眾醫院院長羅桂清醫師。(陳斌勤攝)
文 / 許翔宇
一個工作小組將探討如何提升中醫師受僱能力和職業發展,從而保留年輕人才,包括通過不同途徑支持投入管理、研究或教學等不同崗位的中醫師。另一個工作小組負責探討加強本地新註冊中醫師的臨床培訓計劃。
政府與本地中醫團體合作成立兩個工作小組,分別探討為新註冊中醫師制定規範化的臨床培訓計劃,以及提升中醫師的職業發展和受僱能力。工作小組預計明年向衛生部提呈建議報告。
衛生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昨天在大眾醫院建院47周年慶上致辭時,宣布上述消息。
許寶琨說,人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由數據驅動的時代,各類信息量龐大,各學科也有更多相互交流。中醫要與時並進,就必須不斷地提升、運用新知識與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務與治療病人,以及推動中醫師的職業發展。
衛生部就中醫師的培訓及人才培養,初步與各大中醫團體展開協調合作,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許寶琨說,他已在11月底與兩個工作小組的成員會面,並期待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提呈建議報告,推動中醫藥在新加坡的可持續和長期發展。
其中一個工作小組將探討如何提升中醫師受僱能力和職業發展,從而保留中醫領域的年輕人才,包括通過不同途徑支持投入管理、研究或教學等不同崗位的中醫師。領導這個小組的是新加坡中醫管理委員會註冊官林詩暉教授。小組成員有10多個,包括中華醫院、大眾醫院、同濟醫院等慈善機構,及私人中醫機構。
林詩暉受訪時說,目前,中醫行業沒有統一職業發展指導原則,工作小組的目標是協調不同中醫機構的職業發展框架,擬定一套大家能接受的指導原則。這樣一來,中醫師從一個專業等級晉升到另一個等級,須具備多少年資和經驗,以及需要哪些專業資格等,可一目了然。「這對投入中醫行業的年輕人來說很重要。他們知道要爭取什麼職位和大約怎樣的薪酬,必須掌握哪些技能,接受什麼培訓,就可更好地規劃職業發展。」
另一個工作小組負責探討加強本地新註冊中醫師的臨床培訓計劃,由大眾醫院醫務主任郭美伶醫師領導。
參與小組的機構包括中華醫院、大眾醫院、同濟醫院、南洋理工大學中醫診所,以及新加坡中醫研究院。它們將研究如何為新註冊醫師制定一套規範化和系統化的門診臨床培訓課程和評估框架。
郭美伶說,目前,五家機構有各自的門診臨床培訓計劃,一般介於三個月至一年,並且也有各自的評估系統。工作小組在徵詢五家機構的意見,了解它們對培訓的要求,以便擬定一套統一課程和評估標準。「至於課程多長,如何進行培訓等細節還有待商議,但五家機構都認同擬定規範化培訓和評估機制的重要。」
這套規範化的機制擬定後,預計會先在五家機構試行三至五年。新註冊醫師可能有機會輪流到參與培訓計劃的中醫藥機構實習,擴大接觸面,以提升臨床治療水平。
郭美伶說,規範化的臨床培訓課程落實後,若成效顯著,希望能在中醫行業進一步推廣。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