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新明日報
這類的囤積在全島的HDB中時有碰見,往往住戶不顧他人的權益,將組屋走廊當作了自己的私人領地,隨意擺放雜物,幾乎堵住了行人正常的通道。
②氣味撲鼻,鄰居無法忍受
到底何為難聞的氣味?其實這很難界定。
曾經一位新移民向社區調解中心投訴,抱怨隔壁印度鄰居做飯的時候咖喱味太過辛辣無法忍受。
而最終社區調解中心做出的仲裁結果是:讓印度鄰居只能在新移民離開家之後製作咖喱。
此舉卻引發了全島譁然,認為多民族的國家需要有融合的肚量,既然住在HDB這樣多民族共存的環境中,就應該逐步適應印度喜歡的食物咖喱味道。

但有些氣味,則真的就讓人無法忍受了!——二手煙也是鄰里糾紛中出現比較頻繁的事件。
2024年一位住在武吉班讓的女士實在忍受不了樓下鄰居吸煙的困擾,最終仲裁庭下達了禁止樓下住戶在家中吸煙的禁令。
這位吸煙重度成癮者家中整天煙霧繚繞,根據鍾女士的記錄,兩周內一共吸煙了150次。
而且每晚8點到凌晨2點,樓下吞雲吐霧的氣味都會飄進鍾女士的房間,每天都不間斷,讓她和78歲的老母親無法安眠!
最終鍾女士忍無可忍對簿法庭,最終獲得新加坡鄰里糾紛仲裁法庭發出的禁令!——之後這位鄰居或者他的訪客需要吸煙,就必須去組屋底層吸才行!

圖源:新明日報
這類的異味不僅僅來自食物、二手煙,有時候還會來自隔壁的囤積物品、寵物不及時清理的糞便等等……
有時候不僅是鼻子難受,更會引發衛生、健康、乃至火災的風險!
③樓上漏水不斷,樓下不堪其擾
即便自己的屋子維護保養得很好,往往也只能對樓上漏水的情況鞭長莫及。
位於亨德申灣第105座組屋的一對婆孫兩人因為擔憂漏水造成的漏電影響人身安全,最終只能選擇搬離。
樓上的漏水現象已經維持了兩年,廚房天花板位置不斷漏水並持續惡化,後來連客廳和臥房也開始滲出黃色的水,整個單位變得和浸泡在水裡一樣。

圖源:早報
屋子的天花板已經有70%都被泡到發黃起泡,漏水因為靠近電源,還造成了觸電的隱患!
屋主也希望能將此事得到妥善解決,自費2000新幣修理水管和天花板,但,由於樓上的鄰居不配合,問題不治根,就永遠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
樓上的鄰居卻表示這件事情和自己無關,甚至當建屋局的人員上門進行局部維修的時候,樓上的屋主直接拒絕讓維修人員進房。
即便建屋局給樓上這位屋主發出了四封律師函,但對方依然堅持漏水和自家毫無關係!

示意圖,圖源:早報
如何在新加坡應對鄰里糾紛? 新加坡
可以看出,諸如此類的鄰里奇葩糾紛,在這個80%左右的人群都居住的組屋社區中頻頻發生。
除了祈求自己遇到一個善意的鄰居、彼此克制守禮的鄰里環境外,遇到糾紛時候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也非常重要。

圖源:早報
1、首先嘗試和鄰居有好溝通
如果需要的話,可以聯繫社區基層領袖進行調解和溝通。
2、到社區調解中心正式進行調解。
網址如下:
https://cmc.mlaw.gov.sg/
可以通過網上申請,也可以直接撥打電話1800 2255 529 或者上門求助,但請注意櫃檯開放時間,並避開高峰期前往。

圖源:社區調解中心官網
但社區調解中心採取的是自願調解的原則,只要有一方不同意參與調解,則無法進入真正的調解程序。
根據統計,其實最終只有不到三成能真正進入雙方調解的環節。
之後當法案進行修訂,會賦予這類機構更多的權力,比如強制要求居民接受調解。
3、調查和執法公務員介入
在最新的框架之下,社區關係部門的公務員可以進行更多取證、發出警告或者強制減排的措施。
4、仲裁
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可能會訴之鄰里糾紛仲裁庭。可以登錄以下網址進行在線提交:
https://www.judiciary.gov.sg/civil/community-neighbour-dispute-claims
除此以外其實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投訴的,還可以下載國家發展不社區事務署推出的手機引用「一聯通」(OneService)。如今一聯通一年之內會處理170萬起投訴,平均每天4657起案件等待處理。
從垃圾桶滿了、違規停車、鄰里噪音、害蟲問題到其他你遇到的不滿想要投訴的事件,都可以在這個APP上進行提交。
這些反饋會分門別類轉給建屋發展局、陸路交通管理局、國家環境局、國家公園局和公用事業局。
而且從網友反饋來說,處理還是比較有效率和及時的。

圖源:小紅書@格蕾絲L.
其實根據2024年9月的調查顯示,新加坡本地居民81%都對鄰里關係表示滿意,比去年的69%高出不少。
和睦的鄰里關係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也的確是舉全國和國民之力共同努力的事:
政府需要推出更有效的調解、取證、監督和懲罰措施;而大家則需要自我克制彼此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