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四年中,新加坡一直都是炙手可熱,話題不斷。與此同時,不斷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高凈值人士,求職、求學或移居新加坡。特別是疫情後,幾乎颳起了一股「移民風暴」,相信大家都深有耳聞,對於生活在新加坡的我來說,更是親眼見證了這次「移民風暴」的過程。幾年過去,風暴是否已經歸於平靜?眼下的新加坡,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又有哪些新變化?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來新加坡的人越來越多,門檻也變得越來越高。
我們可從政府上調EP薪資門檻這一點上,看出一些端倪。新加坡人力部最近宣布,將金融服務領域的就業准證的薪資要求,從原有的每月5500新幣,調高至6200新幣,其它行業從5000上調至5600新幣。你要知道,距離人力部上次調整EP最低門檻,才僅僅過去2年。說明什麼呢?說明來新加坡求職的人越來越多了。
再看一組數據,新加坡頂級專才准證計劃,也就是ONE Pass,自2023年推出一年來,已批准近4200份申請。可能有人不知道,One Pass的申請門檻是相當之高的,要求過去一年的月薪須至少3萬新幣,同時須證明是在市值超過5億美元或年營收超過2億美元的企業任職。可以說,頂級專才准證計劃,基本是為國外大型公司的高管量身訂製的,儘管門檻如此之高,一年時間還是有4200人獲批。

眾所周知,對外國人而言,不管通過何種准證、何種計劃,或何種方式來到新加坡,最終的目的,相信多數還是為了申請PR,也就是永久居民。根據總理公署2024年2月的數據,2023年共批覆了34500個永久居民,與2022年持平,明顯高於疫情前平均2萬多的數量。政府的解釋是,由於疫情期間的旅遊限制和安全管理措施,造成一些申請延後,所以這兩年的數字並不是常態。
話說回來,永久居民每年批覆的數量基本是穩定的,申請者劇增,必然會造成競爭的白熱化,如何在眾多的申請者中殺出一條血路,如何脫穎而出,考驗各位外國朋友的時候到了。順便也提醒一下大家,從EP到PR,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並非像一些移民廣告所描述的那麼簡單。

第二,我們聊一聊房價。
自新加坡政府2023年抬高外國人買房印花稅從30%拉高至60%之後,對外國購房者而言,何止是降溫,簡直是冰封,再加上下半年多起私宅交易涉洗錢案,對房產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畢竟我不是房產領域的專家,所以我也沒法給出一些強有力的論斷,但可以談一下我的實際感受。這一兩年,我自己也在考慮升級房子,所以對房價有一定關注。總的來說,房價一直在上漲,但有所放緩,而租金價格在明顯下降,租房也更變得容易了。這個時候過來新加坡,租房成本會稍微降低一些,也算是好事吧!
第三,生活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這個話題,算是老生常談了。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調查報告,新加坡在過去11年里,9次成為全球最貴城市,可以看出來,新加坡的「貴」,是方方面面的。

說到貴,不得不提,新加坡最近一兩年的擁車成本,以A組車為例,截止到2024年5月,最新投標價格為94000新幣,相比2年前的70901新幣,上漲了31%,然後這個漲幅相信還會持續下去,因為新加坡汽車保有量基本是穩定的,對車子的需要一直都在的,特別是對外國人來說,房子暫時買不了,但是車子還是需要的。
另外,國際學校依然是一位難求,甚至說,沒有學位或學校滿額,變成了常態化。所以,高昂的生活成本問題,對於每一個移居新加坡的外國人而言,都是長時間繞不開的問題,也是比較難改變的問題。

第四,我想說一下新加坡和香港。
這幾年,有關香港與新加坡的對比和討論,一直未停止過,新加坡到底有沒有完全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有沒有變成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目前沒有定論,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的三五年當中,新加坡吸引了更多的更多的投資和人才。
另外,在很多層面上,新加坡變成了與香港最強有力的直接競爭者,這在過去,是不會或者是很難看到的。有人說,新加坡不斷在與香港爭奪資源,甚至還表現出更大的優勢,我覺得這個表述還是蠻客觀的,至於說,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孰高孰低,貌似已不是值得關注的點。至於未來會怎麼樣,留給時間就好了,畢竟,人的嘴巴會說謊,但身體不會。

最後,總結一下,對於新加坡來說,移民風暴過後,有些情況在發生改變,而有些貌似從未有過變化。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移民只適合兩種人,一種是什麼都沒有的人,另一種是什麼都有的人,但我覺得,新加坡則是獨特的第三種存在,大家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