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薪資水平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過去10年中等收入人士的薪資增長頗具亮點,更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報告中所指的中等收入人士是指在各自年齡層,收入處於第三到第八「十分位組」的人士。
報告發現,約45%的中等收入員工在過去10年中至少提高了一個十分位組,而有23%的人甚至實現了至少兩個十分位組的躍升。這說明在這個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過去的10年里實現了明顯的經濟進步。
不同公司規模和行業對於薪資增長也產生了影響。報告指出,到生產力更高或更大型企業工作的員工,其薪資在過去10年內增加了超過一倍。
相比之下,留在生產力較低或較小公司的員工薪資增長約為50%。這突顯了公司規模和行業的選擇對於個體薪資發展的差異性影響。

此外,報告還發現,獲得較高正式學歷對於薪資向上流動性有著積極的關聯。特別是對於那些較年輕的員工而言,2011年持有文憑學歷的員工中,有20%在接下來的10年內獲得了更高學歷,提升教育水平的員工平均薪資增長更為顯著。
這一系列的發現揭示了新加坡薪資體系中的一些趨勢和動態。首先,中等收入人士的整體薪資水平呈現積極的增長趨勢,這有助於社會經濟的平衡和公平。
公司規模和行業選擇對薪資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這也反映了經濟結構的多樣性。最後,教育水平的提升仍然是薪資增長的重要因素,為員工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機會。
同時,新加坡的薪資差距也備受關注。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縮小因學歷不同而引起的工資差距,政府更是鼓勵各種發展路徑,以實現對所有工作和技能的認可和尊重。
近年來,本地自主大學、工藝教育學院以及理工學院畢業生的薪資差距逐漸擴大,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增速明顯高於其他兩類學府。
過去十年,從2012年到2022年,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的起薪增幅僅為310元,而大學畢業生的增幅達660元,理工學院畢業生為350元。這顯示出學歷越高,薪資增幅越大的趨勢。然而,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新加坡的薪資差距更為顯著,尤其是在與「頭腦」相關的知識型工作領域。

報告還指出,從事與「頭腦」相關的工作的從業者,如經理和專業人員,其工資中位數相較全國工資中位數更高,而從事與「手」或「心」相關的職業,如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雖然也超過全國工資中位數,但遠不如其他發達經濟體。
有關部門也表示,過大的薪資差距可能引起社會問題,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可能導致焦慮和壓力。
新加坡和歐美國家的學歷和工資差距體現了各國在教育、職業結構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獨特性。
新加坡作為亞洲經濟體的代表,其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備受矚目。新加坡的學校普及率高,高等教育也相對普及,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接受較高水平的教育。
然而,這也導致了激烈的競爭,高學歷並不能保證高工資。新加坡的工資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所在行業、從業經驗和專業技能。在一些高需求、高技術含量的行業,擁有更高學歷的人可能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工資,而在一些服務性行業,工資可能相對較低。
相較之下,歐美國家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在一些歐美國家,大學學歷通常被視為職業發展的基石,更多的高薪職業對高學歷有較高的要求。

這反映了這些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意味著學歷對於職業晉升和薪資水平的影響更為直接。一些國家還通過建立完善的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鼓勵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和薪資水平。
社會福利制度也是影響學歷和工資關係的重要因素。一些歐美國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包括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等。這使得即使在低薪職業中,人們也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社會保障,減輕了經濟壓力。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社會福利體系相對較為有限,工資水平更加直接影響個體的生活水平和財務狀況。
在職業結構方面,新加坡和歐美國家也存在一些差異。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化的金融和商業中心,金融、科技和製造業等高科技領域發展迅猛,因此在這些行業擁有專業技能和高學歷的人可能更容易獲得高薪。
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職業結構更為多元化,涵蓋了廣泛的行業,但也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信息技術、醫療保健和工程等領域對高學歷的需求較高。

教育水平、職業結構、社會福利和行業需求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國家的就業和薪資格局。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個體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同時也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