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時任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伍偉豪教授(中)為審計師胡志龍(譯音)進行腦瘤切除手術。麻醉師要求胡志龍抬起右臂,以測試他的肢體功能。(海峽時報)
伍偉豪及時介入,指點團隊回歸基本步驟,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再安排掃描。最終,發現病人腦部有血塊,動過手術後成功康復。
他總能在同情心和專業性之間找到平衡,既關心病人的感受,又確保理性決策,這使他能在危機中保持冷靜。
伍偉豪曾趁手術空擋開會,結果被問及如何在手術和會議間迅速切換。
他說:「手術是手術,開會是開會。切換思維是自然的過程,我只是專注於當下的任務。」

審計師胡志龍(譯音)2017年3月28日接受腦部手術時保持清醒。麻醉師要求他做豎起大拇指等動作,並通過展示一系列物品圖片讓他進行描述,以測試手術效果。(海峽時報)
他也強調,人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multi-task(一心多用)是個神話,這個詞甚至不該存在。」
他曾試圖同時參與兩個Zoom會議,「左耳聽一個,右耳聽一個」,卻發現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個信息源。
他認為,所謂的一心多用,其實是任務間的不斷切換,而真正的高效來自於專注。
手術刀與餐刀 他都得心應手
伍偉豪常在社媒分享美食體驗。記者一拋出這個輕鬆問題,他雙眼一亮,話匣子像決了堤的洪水,滔滔不絕。

伍偉豪教授喜愛許多美食,包括「第一街魚湯」。(Tiktok@brainwave_waihoe)
「我愛肉脞面!還有砂拉越哥羅面,但好面難找.....我喜歡的食物都不太健康,特別是蚝煎,簡直太美味了!
「麥士威熟食中心的福來成潮州魚圓肉脞面超贊,連(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都在臉書推薦過!」(鬨堂)
伍偉豪也愛廈門街的純手工釀豆腐,嫌棄食閣賣的全是工廠貨。
東海岸某沙爹攤要排很久,他每次點好就去跑步一小時,再回去取,還不忘提醒大家:吃東西要懂規劃,別浪費時間!
短短10分鐘,他介紹了大約20種喜愛的美食:炒粿條、沙煲飯、巴東飯、燒烤魔鬼魚...
記者忍不住問:你的膽固醇,還行嗎?
伍偉豪大聲宣告:「全部OK,我12月剛查過!」(鬨堂)
面對病人,他一絲不苟;面對美食,他熱情奔放。他有一子一女,妻子是公務員,「她說我賺得不夠多,讓她得繼續打工。」
到辦公室拍照時,愛收集恐龍模型的他,很得意地展示了樟宜綜合醫院同事送的告別禮——能走、下蛋、還會噴水的恐龍。談到恐龍體積大,腦袋也大,他卻說,恐龍其實不如人類或海豚聰明,不是《侏羅紀公園》里演的那樣。

伍偉豪教授手上的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樟宜綜合醫院同事送的告別禮,能走、下蛋、還會噴水。(葉振忠攝)
記者不禁問:人的聰明程度,是不是由腦容量決定的?
伍偉豪說,智力並不是單純由腦袋大小或腦細胞數量決定,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的複雜連接。「人們常說,智力是先天和後天的結合,個人的教育、培訓和經歷,最終決定你能否充分發揮潛力。」
他認為,人腦都差不多大,但記者作為外行人,還是想,這位大腦專家的腦袋,還要裝機構的管理辦法,裝美食和遠古時代的恐龍……肯定比一般人大得多!
文:傅麗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