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累計五百多萬人病死
截至10月31日晨,全球已累計501萬零463人病死。

去年一月,疫情初發。幾個月後,美州疫情大爆發,美國至今是全球病死人數最高的國家,達70多萬人;南美洲的巴西至今則有60多萬起死亡病例。
其他如義大利、英國也遭受疫情沉重打擊。
在全球範圍內,第一個100萬起死亡發生在疫情發生後的241天;第二個100萬起死亡則來得快很多,僅在115天之後。到了今年上半年,疫情幾乎每季度奪去100萬人性命。
疫情中心開始從歐美轉移到亞洲,僅僅在今年4月底之後的四周,亞洲就出現11萬起死亡病例,其中大多數來自印度。
由於大型選舉活動和宗教節日人群聚集,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至今有42萬人病死。
印度第二波疫情催發了德爾塔變異病毒株的出現。此病毒株現在成了亞洲疫情的主流病毒。
它的高傳染力讓亞洲其他國家措手不及,後來,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的人均病死率都高於印度。
根據《海峽時報》報道,截至今年10月24日,各大洲死亡病例統計如下:

新加坡也深受其害。

今年四月,新加坡首現德爾塔株輸入病例。新加坡本波疫情就是德爾塔株流行。
從去年3月21日首現死亡病例,至今年4月30日,大概13個半月時間,新加坡一共出現30起死亡病例;從今年5月1日至10月30日,六個月時間,卻一共出現364起死亡病例。

最近一個月,從10月1日至30日,新加坡出現293起死亡病例,是過去20個月總和的三倍。
未接種疫苗年長者病死率 是完成接種同齡人的23.2倍
從數據看來,絕大部分死亡病例屬於這三種情況:有基礎病病史、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六旬以上年長者。
10月30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每10萬人口當中出現ICU病危插管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七天移動平均數據如下:

ICU插管病危病例當中,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六旬以上年長者的比例,是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同齡人的16.8倍。
死亡病例當中,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六旬以上年長者的比例,是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同齡人的23.3倍。
新加坡連續41天通報死亡病例
新加坡衛生部昨天通報14起死亡病例,年齡介於63歲至98歲,皆有基礎病病史。
新加坡已連續41天不間斷通報死亡病例。

前晚通報的14起死亡病例,6起出現在10月29日,8起出現在30日。
死亡病例的通報之所以出現滯後現象,是因為法醫需要進行屍檢以確定死因。
過去幾天的ICU病例變化情況如下:

上圖是衛生部10月31日清晨發布,按死亡病例通報日期統計。
此圖為衛生部動態調整,我們將根據公開數據持續報道。

總體病死率升至0.202%
從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起病例,至10月30日,新加坡一共出現19萬5211起確診病例,其中394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198%升至0.202%。

分解到社區病例層級,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36%升至0.340%(見上圖),社區病例絕大多數在60歲以上有基礎病人員。

本波疫情的總體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65%升至0.270%;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區病例至今出現357起死亡病例,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18%升至0.323%,是本波之前社區病例病死率(0.932%)的35%。
本波社區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個原因是疫苗的保護作用,另一個原因是病程未完全發展。
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維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發展,目前言之尚早。
盤點自8月18日以來的確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我們密切關注接下來幾周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走勢。
過去28天新增病例輕重症情況
10月30日當天的普通住院病例、普通輸氧病例、ICU輸氧觀察病例、ICU插管病危病例的疫苗接種情況如下:

接種了加強針的分別有:普通隔離病房住院病例31人(3%),普通輸氧病例1人(0.4%),ICU輸氧觀察病例1人(1.4%),ICU病危插管病例無。
在過去28天內,新加坡新增的本土病例當中,9萬2055起(98.7%)為無症狀或輕症,747起(0.8%)曾為/現為普通輸氧重症,162起(0.2%)曾為/現為ICU觀察輸氧重症,108起(0.1%)曾為/現為ICU插管病危重症,累計185人(0.2%)死亡。百分比數據四捨五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