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近日多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捲入詐騙案,中國大使館緊急發文公布案件詳情並進行提醒。原文如下:
近一段時期,電信網絡詐騙有上升趨勢,作案手段不斷翻新。我館接到多起涉及中國公民尤其是留學生的電信詐騙案件求助。為進一步提高在新中國公民「反詐防詐」意識,我館整理了近期發生部分真實案例,供大家參考,引以為鑑:
一、「殺豬盤」詐騙。A某在網友的推薦下,參與某微信群公益助力返現活動,嘗到甜頭後根據詐騙分子要求下載了做任務的APP,期間多次向對方帳戶轉帳,損失數十萬。
使館提醒:一定要警惕網友推薦你投資理財、網絡彩票、做任務掙錢。小心你拿他當朋友,他拿你當獵物。
二、「虛擬綁架」案。B某接到自稱公檢法機關的來電,輕信對方聲稱的「案件涉及國家機密」,按對方指示,切斷手機、微信等與家人、朋友聯繫渠道,離開居住所藏匿起來,並向對方提供自己被捆綁、毆打的圖片、視頻及求救簡訊。詐騙分子在受害人與外界失聯期間,以受害人被綁架為由,用有關照片視頻向受害人家長勒索巨額「贖金」。
使館提醒: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辦案,也不會要求涉案人「不要與家人朋友聯繫,以保證他們安全」,更不會以任何理由要求當事人拍攝自己求救的照片或音視頻,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三、「錢騾」案。C某接到自稱衛生防疫部門調查疫苗接種情況和「傳播疫情謠言」的來電,後被轉接至所謂「警方特別部門」。期間,詐騙分子通過微信將所謂的「通緝令」發給C某,以協助辦案為由,要求C某向他人送達偽造的法院傳票等法律文書,並用個人帳戶協助詐騙分子轉移其他受害人贓款。此類人員被詐騙分子稱作「錢騾」,雖未受到直接經濟損失,但給他人造成損失,自己也會被警方進一步調查。
使館提醒:通緝令、逮捕證等司法文書送達有嚴格規範的渠道和流程要求。司法機關不會要求個人代轉,更不會要求個人協助轉移涉案錢款。 以上真實案例,既反映出犯罪分子的狡詐,也說明了有關人員的反詐防詐意識薄弱,對電信網絡詐騙警惕性需進一步提高。使館提醒在新中國公民,要清醒認識到身邊無處不在的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提高防範意識。對未經核實的來電,尤其是顯示前綴+65的本地電話,堅決做到不輕信、不轉帳、不匯款、不提供個人信息;遇事不慌張,可向使館或其他可信的官方渠道核實,和家人朋友多商量。如不幸上當受騙,請第一時間向當地警方報案,儘快聯繫開戶行對相關銀行帳戶做應急處置,如有必要,也可自己或委託國內親友向國內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
新加坡報警電話:999
新加坡反電信詐騙熱線電話:1800-7226688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領事保護與協助緊急求助電話: +65-64750165(24小時),+65-81296456(疫情期間臨時領保專線,工作日上午08:30-12:30,下午14:30-18:30)
領事證件諮詢電話:+65-64712117,+65-89386376,+65-89386377(工作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00-17:00)
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電話:+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非緊急事項諮詢,請使用中國駐新加坡使館微信公眾號諮詢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