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TOCKPHOTO)
作者 侯佩瑜
民間普遍稱出生於冠病疫情期間的孩子為「Covid Babies」(紅螞蟻譯為「冠病一代」)。
疫情正在悄悄改變這一代寶寶的成長曆程。而紅螞蟻的20個月大小女兒,按照上述定義,正屬於「冠病一代」。
生她的時候,因為疫情全程不可摘下口罩,她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睜眼的第一個畫面就是戴著口罩的爸爸媽媽。
所幸,新生兒眼裡的世界是一片模糊的黑與白,估計她當時自個兒也沒看個清楚、看個明白。

(紅螞蟻提供)
「Mask」是最先學會說的單詞之一
她牙牙學語,開口說的首幾個單詞里,除了「媽媽」還包括「Mask」(口罩),可見口罩在她小小的世界裡何等重要。
現在她一看到我們戴上口罩,就會立刻去穿鞋子,因為她已把戴口罩和出門掛上等號了。
如果看到我們忘了戴口罩,她還會提醒我們,立刻跑去幫我們取一個。
她最喜歡的玩具之一,竟然是「免試消毒液」!只要視線里出現這樣東西,就一定會拿在手上,然後模仿著大人,擠一些在小手上,兩手搓呀搓。
四歲多的兒子雖然不是出生於疫情期間,但他「人生一大半」都在疫情期間渡過。 還記得他兩歲時,學校開始要求孩子們戴口罩上幼兒園。那時的他還不懂什麼是病毒細菌,我們只能用威嚇的方式告訴他: 「不戴,會被警察捉。」
後來,他看到同學們都戴著口罩,也知道什麼是冠病,自然而然也就適應了。

(紅螞蟻提供)
那段期間,大家出入公共場所都必須出示「合力追蹤」應用證明已接種冠病疫苗。
兒子在家就會角色扮演起「保安員」,要求我們出示應用。有時我們敷衍他,隨便拿起手機假裝「嘟」一聲,他竟然不滿意,一定要我們給他看「小水獺悠閒地浮在水面上」的介面。原來,他已經與我們一樣熟悉防疫措施,並且熟記於心。
後來,政府允許國人在室外可以不戴口罩。我們去到戶外不太擁擠的地方,就會讓他脫下口罩透透氣,他竟然一臉擔心地問: 「政府會捉我嗎?」
最讓紅螞蟻心疼地是,有一次給他閱讀故事書,他看到書上畫著孩子們在遊樂場玩耍,一個個都無需戴口罩,居然很羨慕地說: 「我也想和他們一樣,不戴口罩在遊樂場玩。」
為了讓孩子們探索大自然,擁有「較正常」的生活,疫情期間,我們仍繼續讓孩子去上幼兒園,每周也會帶他們到較不擁擠的公園和樓下玩耍。欣慰的是,他們見到陌生人也不怕生,會主動打招呼,但我們也因此付出代價:小女兒半年內兩度染疫。
紅螞蟻身邊也有特別謹慎的朋友。孩子一出生就戴防護面罩或口罩,非必要不外出,也不出席聚會。雖然孩子少了學習社交的機會,習慣只看得到眼睛的臉孔,卻保障了孩子的健康。
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是小朋友熟悉的
無論我們在疫情期間選擇哪一種育兒方式,對「冠病一代」的小孩來說,這些我們花了兩年多還無完全適應的防疫措施、那些我們覺得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眼中,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這些「冠病一代」的孩子,應該會比我們擁有更良好的衛生習慣,會勤洗手消毒,生病時會主動戴口罩並且在家休息。

(ISTOCKPHOTO)
李顯龍總理(21日)在群眾大會給國人捎來好消息:接下來人們只有在乘搭公共運輸工具時以及在醫療場所,才須戴口罩。其他地方(無論戶外或室內),可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當局稍後會公布正式的實行日期。
對於這項宣布,相信很多家長和紅螞蟻一樣,心中喜憂參半。
開心的是,我國又要邁向另一個重要的抗疫里程碑,我們的生活似乎真的要回歸「正常」。
小女兒下個月要去上託兒所,原本紅螞蟻這兩周還忙著訓練她培養戴口罩的習慣,如今這個計劃看來可以擱置了。
孩子們無需戴口罩,才可以看到老師和陌生人的面部表情,也可以看到他們說話時的嘴型,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擔心的是,每日感染冠病的人數接下來應該會出現一輪暴增,孩子們染疫的幾率也會增加。
雖說小孩感染後出現嚴重症狀的幾率不高,但試問有哪個父母願意看到自家孩子「中標」?
況且,孩子們自從戴口罩上幼兒園後,生病的次數明顯減少了。摘下口罩上學後,家長們除了要擔心染疫,還得擔心孩子感染其他易傳播的病症,例如手足口症、病毒性胃腸炎等。
無論家長們接下來要選擇讓孩子摘下口罩,還是靜觀其變再謹慎脫罩,估計「冠病一代」要從「正常生活」過渡到不用戴口罩的「不正常生活」,並非難事。
正如李總理所說,下一個疫情總有一天會到來。新的病毒會出現,甚至比冠病病毒更具傳染性、適應性更強、以及更危險,而我們要為此做好準備。
起碼,「冠病這一代」從出生那一天起就已經在預演,早就有心理準備,屆時不至於像我們當初那樣措手不及、亂了陣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