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城市新加坡,改革之窗深圳,什麼樣的城市最有希望?

2019年08月29日   •   8037次閱讀

作 者: 李嘉熙 智綱智庫廣州戰略中心

編者按:7月29日凌晨,筆者在新加坡樟宜機場降落了,開始了本年度智綱智庫廣州戰略中心的遊學福利。在享受這個領導給錢還批假的幸福時光之餘,香港問題也不斷發酵,讓人不得不思考:同是亞洲四小龍的兩枚亞洲明珠,為何今天一個成了花園城市,另一個則逐漸淪為環深城市?

開發以民為本,打造宜居城市

從功能上看,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更是東亞最為重要國際港口城市之一;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同樣也是馬六甲海峽及南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港口。

新加坡與香港

從歷史上看,二者都是在二戰後依託商業金融港的區位和戰略價值,同時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高速崛起,與台灣,韓國一併躍到了亞洲經濟舞台的中央,史稱亞洲四小龍。

從人口與土地上來看,新加坡人口是564萬,香港是745萬;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是719平方公里,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面積為1106平方公里。

所以,二者都可以理解為是同處一個資源數量級、可對標的國際化港口城市。

筆者在廣州工作生活數年,因為理財、旅遊、購物多次赴港,談不上了解,但多少有一點直觀的感性認識。抵新之前,心中竊以為新加坡會和香港有許多相似,但幾天下來,完全破除了這種先入為主印象。

螺螄殼裡做道場

人們都說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一方面是因為面積小,另外一方面是精緻。筆者在新加坡行走時發現,這個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居然存在著許多以綠地形式出現的未規劃用地,供市民休閒,除去水平空間上的綠化,在各個大廈上,無論是外立面還是架空層,都能看到垂直綠化的元素。

筆者拍攝的新加坡城市垂直綠化元素

去過香港逛商場的朋友們都知道,香港有些商業的電梯是很窄的,僅供一人站立,完全做不到兩人並肩。而就筆者發現,在新加坡的烏節路也好,金沙也罷,電梯都是十分寬敞的。其實,這些空間的來源並不是單純的填海,而是建立在科學規劃土地的基礎上,以高利用率去對沖空間絕對值上的緊張。

仿佛新加坡不是在開發土地,而是在大地上繡花,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個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矗立著16個高爾夫球場,而且能做到不與民爭利。

居者有其屋

幾日的自由行下來,通過各種搭訕本地人,筆者了解到在新加坡,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組屋」。一個家庭只能購置一間,屬於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的比例在7:3,占絕對多數。這些組屋只能由新加坡公民購買,而60平方米左右的戶型大約在270萬人民幣左右,和廣州天河購買同等面積二手房售價相近。

在組屋中居民約九成都是業主,可見置業對他們而言壓力不大。也很好解釋了這裡和香港與大陸一線城市不同:在路上幾乎看不到房產中介,大多數中產階級及以下的置業問題,都被政府安排了。

水濱台組屋

從容生活的權利

在新加坡總會發現一些大排檔,無論是在牛車水商業區的對面,還是在福康寧高樓大廈的隔壁,還是武吉士街的旁邊。通過筆者的親測,在這些大排檔總能花五新幣吃一頓肉骨茶,印度咖喱、海南雞飯或者印尼炒飯……

雖然味道和環境都很接地氣,但總歸能吃飽,與一路、一層之隔的高檔商業或者寫字樓形成了一種魔幻的關係。原來,這些所謂的「大排檔」都是政府組屋周邊的配套,歸政府所有,會控制高消費業態和大品牌的進入,旨在降低組屋居民的生活成本。

(新加坡各色「大排檔」)

無論是土地的高效利用,還是居者有其屋的保障,或是讓居民都有從容生活的權利。背後反應了這個國家對於人民和土地的態度,新加坡的規劃之父前建築發展局局長劉太格先生在訪談中說過:「新加坡人不可能沒有房子。」在這種理念下,新加坡不會把好的地段留給地產開發項目,大搞土地財政,而是一如既往的建設組屋。

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態度,堅持不為一小撮人的利益所服務,讓新加坡政府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支持。曾經一個高爾夫球場在面臨被政府徵用建設時,開發商說了一句話:

「我只能接受,因為人民站在政府這一邊。」

新加坡各色「大排檔」

被裹挾的經濟,推不動的新政

榮辱與共還是蛇鼠一窩?

狹義房地產在香港GDP占比高達10%。但如果計算房地產上下游的各類二三產業,在2016年香港廣義房地產的GDP比重達到了27%。總量上的高占比帶來的就是地產與香港經濟「榮辱與共」。地產與金融是深度綁定的,據統計,香港金融機構有關地產業的商業信貸和居民的住房貸款在1998年後就超過了百分之五十。

從股票市場來看,近三十多年來,香港的地產業和金融業占股市總市值不斷上升,根據海通證券的統計,近年來恒生指數中占比前二名的行業即為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分別占比約47%和15%,兩者共計占了港股總市值的六成。

港交所

地產與金融,在欣欣向榮之時,可謂榮辱與共,但當風暴來襲時,則就成了蛇鼠一窩。

1997年的危機,香港市場預期一片黯淡,港股暴跌,引發了香港市場利率上升、居民失業等等一系列問題。加之前期地產市場的泡沫過大,基本風險來臨時,香港樓市急劇下跌60%,成交量也萎縮55%。

此後五年,香港的名義GDP進入了負增長階段,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香港名義GDP分別為-4.7%、-1.7%、-1.2%、-1.8%和-3.1%%。

地產裹挾經濟,之所以可以讓二者可以深度綁定,除了商業模式上關聯外,更重要的是這二者共同製造了香港的既得利益階層,去為地產發聲。

早夭的「八萬五」計劃

董建華特首在上任之初,面對高企的房價,提出了「八萬五」大計: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在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並同時轉型發展香港商貿,旅遊,工業,房屋,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等產業。

八萬五政策的初衷是讓香港安居樂業,但這一舉措顯然觸動了地產利益集團的蛋糕,加之當時香港民眾熱衷於炒樓花,剛買房一個月就暴漲15%是常見的事,搶到房子後轉手幾十萬的差價等於幾年的工資。

賺慣了快錢的民眾就像是火藥桶,只需財閥的煽風點火,加上97金融海嘯襲來,造成了當年五十萬民眾走上街頭,媒體也一邊倒的抨擊「八萬五」計劃。無奈之下,2000年董建華宣布了終止「八萬五」計劃。

填不動的海

2018年10月,劉德華在宣傳短片《讓下一代看見》中,倡議在香港東大峪填海造地,解決下一代的住房問題。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華仔是為了林鄭月娥特首的填海新政投石問路,此觀點一出,受到了大量環保人士的猛烈抨擊,甚至一度叫囂讓華仔滾出香港。

紀錄片:《讓下一代看見》

之後林鄭月娥推出了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劃,這一計劃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建設期間,最多可以給港人提供34萬個工作崗位。遭到了眾多議員以環保為藉口的反對。

環保清君側是假,王公貴族為保爵位防止房價下跌是真,大量公屋入市,直接後果就是現有房價的跌落。香港的住房改革和產業升級,正是在利益集團的裹挾和既得利益民眾的反對下,把地產這一枚雪球越滾越大,風險越來越高。

推雪球的遊戲是既得利益者們的狂歡,但倘若一日發生雪崩,則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恆產者賺恆利,無產者變迷惘

2015年,一頭白髮的董建華說:香港現在已經開始輸過新加坡了

在地產裹挾經濟甚至政治的大背景下,曾經的兩大亞洲四小龍,今日的局面逐漸開始不同起來……

52%在香港居住的人只是租客,不具有房屋的產權,拋去在港就業的內地及外籍人士,這一比例仍然與新加坡90%在組屋居住的居民擁有產權的數據相差甚遠,這些人就是香港的「無產者」。

當既得利益集團和民眾一次次捍衛自己的資產不縮水時,卻親手將這些「無產者」逐漸推下了深淵。既得利益階層如願以償,2001-2014年的香港房價上漲了300%,但薪酬卻只上升了50%。香港2018年房價負擔係數突破了20,根據國際通識,超過4.1已經屬於嚴重無法負擔。對比新加坡2019年最貴的五居室組屋,只有不到120萬新幣,且家庭收入中位數達11萬新幣,可謂天壤之別。

香港房價瘋漲

在香港,買房上車人士笑看資產增值,無房的無產階級日漸抓狂。

香港目前是世界上房價最高,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之一:2017年5.32的基尼係數,無限逼近於聯合國的警戒線,香港最富有的十個人占到全港財富的35%。

可以說,這些年的香港,是既得利益者對無產者的無情壓榨。

蝸牛般的居住環境

2018年,香港的月收入中位數為15000港幣,也就是大多數港人的收入處在這個區間內,而相應的房價確實22萬港幣/平方米。面對高額的房價,無產者只能選擇做一名租客。

香港私人房屋的租金中位數是10000港幣,全港家庭住戶月收入中位數2.5萬港元,租金占到收入的40%。如果有的家庭有幸達到收入中位數以上,住進不足五十平米的私宅,已經算十分幸福了。

全港約有超過9萬間劏房,也就是隔斷間,住著超過20萬人,居住面積中位數僅為10平方米。更有甚之香港有10%收入低於2690元的貧困人士選擇居住在了棺材房、甚至是牢籠房。

香港劏房

不知道蝸居在劏房、牢籠房、棺材房的香港青年人看到新加坡人均27.6㎡的住房面積,會作何感想。

陷入迷惘的年輕人

2014年,馬雲說:以他對香港的了解,香港的一大問題在於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香港月收入的中位數在15000港幣左右,但20-29歲的年輕人的收入中位數則在13000港幣每月(2017年數據),根據香港當年度21萬元的單方房屋均價,購買30平米住宅需要621萬元,不計通貨膨脹需要近40年。更不說以目前的速度,樓市的漲幅遠超收入。

高企的房價收入比

年輕人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15-19歲的失業率為7.7%,20-24歲的人口失業率在6.7%,遠高於整體的失業率。有專業人士指出,年輕人事業率高很大程度上由於香港經濟「一高一低」的產業結構,一高就是金融和地產,一低就是餐飲服務等體力活,由於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過高,導致了沒有中間的傳統製造行業。

1/2
下一頁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對你的Singpass做這些事,換來的不是快錢,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9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7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5.63!創14年新高!換匯千萬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這8個鮮為人知地方,禁止進入!
2025年05月06日   •   2萬次閱讀
衛塞節遇上母親節,新加坡一波活動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人過關新方式!手機一掃,輕鬆通關去馬來西亞!
2025年05月06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9063次閱讀
新加坡留子們必看!在新加坡地鐵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險挨罰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8721次閱讀
在新加坡,拿到工資後,每個月要存下這麼多錢?!
2025年05月06日   •   5472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與新加坡人結婚有醫療和生育補貼?官方回應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4959次閱讀
新加坡填海造地延長海岸線,但卻縮小領海,轉口貿易也會減少
2025年05月06日   •   4617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446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