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柏崎刈羽核電站,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站。(路透社檔案照)
作者 倉吉
不少國家的政府或是媒體喜歡搞民意調查,調查是否夠科學化,是否夠客觀是另一回事。
例如新的領導人接班三個月便來個調查,看他或她的支持度或是受歡迎程度是否有增加或減少。
新加坡政府一向不搞這一套,這不是因為民意不重要,而是出發點不同。其實新加坡政府是挺重視民意的,民情聯繫組(原稱民意組)便經常通過座談會、對話會之類的活動收集人民對政策的反饋和建議。
每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後,政府便忙著通過部長對話會,向人民解釋新的財政政策,以及人民在新稅務措施底下所能享受到的利益和任何影響。
此外,新加坡的學術機構也從學術角度針對一些具長遠意義的課題進行調查。如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9月17日公布的《2024年東南亞氣候展望調查》報告,顯示在東南亞10國受訪者當中,新加坡人對核能的接受度最高,認為它有潛能成為清潔的替代能源。
支持使用核能的新加坡受訪者逐年上升,從2022年的10.7%,翻了近一倍至今年的20.3%。2931人在今年7月10日至8月17日完成調查,新加坡受訪者占約一成。

除了高昂的成本,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和日本福島核事故留下的陰影也是核電仍難以普及的原因。(Pixabay)
數據顯示,多年來,東南亞人對核能的使用,態度上已有改變,其中因素還有待探討。
調查團隊自2022年起,讓受訪者選擇兩個他們認為最具潛能的清潔能源。整體而言,選擇核能的東南亞人從去年的6.1%增至今年9.9%。
以個別國家來看,新加坡受訪者最能夠接受核能(20.3%),第二是菲律賓(17.6%),之後是泰國(12.5%)。
若進一步聚焦新加坡,看好核能的受訪者比去年的14.7%,及2022年的10.7%來得高。
這項調查結果可能與一般人的認知有差距,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以及日本福島核事故,給人們心頭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面積都比新加坡大得多,新加坡畢竟是彈丸小國,任何重大事故的發生,對新加坡將是國家的長久災難。
東南亞其他國家人民對核能源的接受卻比新加坡低得多,說明他們對本區域國家開發核能源也可能存在抗拒的心理,就像馬來西亞和印尼若設立核電廠,新加坡人也會感到忐忑不安。

來自印尼的跨境煙霾提醒我們,環境污害一樣會影響到鄰國。(海峽時報)
印尼過去每年的燒芭季節,有毒煙霾便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拜訪,給新馬兩地帶來嚴重環境污害。環境污害是跨國界的,任何東南亞國家在能源政策上的動向都值得區域人民關注。
儘管新加坡缺乏天然資源,清潔能源的選項不多,該項調查並不等於給我國核能源的發展開了綠燈。
其實,這項調查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大部分國人對核能源仍有顧忌,政府在這個課題上的任何重大決策,還得慎之再慎之。
